翡翠原石分多少种?
我们通常所说的翡翠原石,是天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由上百种矿物组成,密度极大,硬度超高(摩尔硬度)平均在6.5—7左右,即使经过切割、打磨、抛光也依然如此。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刀枪不入”;用专业术语来讲,那就是具有“耐风化性”和“耐腐蚀性”。 所以啊,别看它表面粗糙,其实细腻无比! 那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表达这种细腻感呢?有!就是用显微镜来测它的粒度分布,以10倍放大率为单位,每10倍放大率所能看到的颗粒数量称为“视域浓度”,以此来判断原石的细腻程度。 如果将视域浓度换算成肉眼所见的颗粒个数,那么一块质地较好的翡翠原石,相当于3000到4000粒直径为2mm的细砂。 而一块质地较差的原石,其颗粒间隙则犹如粗砂般粗糙。(PS:这里所指的粗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细”或“粗”的概念哦~) 那怎么样才是一块好的原石呢? 其实,对于原石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如颜色、种水、纹理等。而一个标准的评估方法应该是:看色、察种、观水、审纹。
1、先看色 原石的成色好坏,首先取决于色彩,也就是所谓的“底色”。 好的底色应该干净明亮,不闷不灰。 如这盒料子,皮壳老辣,呈亮黄色(在强光照射下呈现橙色),且均匀饱满,说明内部肉质的颜色不会太深;反之,如果皮壳上的颜色深而混浊,那内部肉质肯定发黑。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原石,外表皮色虽然黑得发亮,但经切割打磨后,露出的是晶莹剔透的翠绿;这类原石可谓是可遇不可求。
2、再察种 有颜色的石头不一定是翡翠,没颜色的石头一定不是翡翠。 判断一块原石是否含有翡翠的成分,首要观察的点就在于种质。 所谓种质,是指玉石的透明度、晶体颗粒的大小以及结构的紧密程度。
从透明度和亮度上来观察,最好的是大玻璃种,半透明似水晶,有莹光反应(在强光的照射下,用镜片对着玉面移动,能看见五光十色的彩色光圈)。其次是最优质的冰种,其次是晴底,再其次则是豆底。 种质的好坏对价值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同颜色的石头,如果是玻璃种的,价格可能是冰种的十倍甚至更多。所以啊,千万不要小瞧了种水!
3、再看水 有的原石表面看起来浑厚润泽,犹如凝脂,抛光之后却灰突突的,毫无灵气,那是因为里面水分不足。 而有些原石,虽然表面凹凸不平,裂纹丛生,但抛光以后却异常温润透亮,像这样“外丑内美”的石头,往往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4、最后审纹 最后来看看纹路。 原石的纹路有两种,一种是石头外表的皮壳纹理,另一种是石头内部的纹理。 对于皮壳的纹理,我们要观察其对称性。因为大部分的自然界中,物质的纹理都不是绝对对称的。如果发现一块原石的外皮纹理是左右完全对称的,那就需要小心谨慎了。很可能这块原石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漂白”或者“注胶”。对于这两种伪处置方式,一旦察觉,应立即放弃。
原石的内部纹理一般表现为丝状、线条状或者是点点密密麻麻的形状。 无论是皮壳还是里面的纹理,只要是天然的,都无所谓。如果感觉有碍美观,我们可以采用酸洗法、填充法以及雕去法等来去除就可以了。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挑选原石”的所有内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