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怎么写中国?
“中国”两字金文字形的出现,要比“华夏”一词早得多,也明确地多。西周早期(雍侯簋,康王时期)的铭文中已经出现了这两个字,作“中(ZI)國”或“土(TU)國”,字形作 。这就是现在“中国”二字的最早的字形。
西周中期(师簋、師甗,懿王时期)的铭文里又出现了“夏(XIA)國”的字形, 这大概是“华夏”二字的来历。也有说法认为“夏国”是“大夏”的国号,从金文来看,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西周晚期(小臣甗、簋盖,厉王时期)的铭文图“中国”二字作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将“中”与“国”二字联用的例子。(《诗经·周颂·载芟》有“千室之邑,百室之廬”,或许可证“中國”二字连用之早。)
至于“中华”“中華”,目前所见最早的字形都是汉代之物。《汉书·地理志》:“豫州……其十四县邑,名山五,大河四。”“河”即黄河,“丹水”也就是丹江,源出陕西商州区西北,东注于洛河。“华”就是华山,在今陕西 华阴县东南。以上地名用字,都作 “華”。《后汉书·南蛮传》:“西南夷邑城,本名曰‘華’。”李贤等注引东汉应劭说:“邑城,汉县,属越巂郡;蜀汉以屬牂柯郡。夷人因名为‘華’。”可见“华”作“華”,是从汉魏六朝开始。至迟在唐代,“华”和“華”就已经通用。
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作“南方之杰,中国之名儒”。这里“中国文化”的“华”就作“華”了。 那么为什么“华”作“華”的呢?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把战国时秦国原来使用的文字“秦篆”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这种字体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加标点符号。由于“华”字的字形比较复杂,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几个字,所以加标点就成了很重要的辨识手段。加在哪里呢?秦始皇定下的规矩,是在“夏”或者“下”字旁边加一短横,表示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下面的一横代表上面的“夂”,这个短横不能去掉。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古文”(秦篆)和隶书同时通用,但公文必须沿用“古文”书写。到了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由于战乱,很多典籍毁于火,为了延续文化命脉,朝廷设立“石渠阁”,用石刻的方式将重要文献保留下来。这些刻石的文字被称为“石渠阁校书文”,后世称为“东汉石经”。由于东汉石经的版本比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流传下来的秦篆字体更为规范,所以后世学者一般都把它当作楷书的范本。这样,“华”作“華”的情况就普遍起来。一直延续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