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中国国画?
这个题目太大了,我试试以一个普通的视角来阐述这个问题——中国绘画的“中国”之所在。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传统绘画是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但这里所谓“不同”不是指技术层面上的,而是说二者所依据的美学和哲学基础是完全对立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源自于儒道两家,宋元以后尤其如此(道家影响自不必说),儒家学说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格”的培养,二是关于“秩序”的规划。 所以,在中国画家那里,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画面中的物象绝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和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在这里面具有两重性,它是观者的同时又是作画者本身;而“境”更不是客观的自然界,它实际上是人心灵的世界和精神领域的延伸。所以,“写心”、“写意”成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词句。
明董其昌论画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故画宜散不宜紧,宜自然不宜刻意。”“笔墨”由此而入,成为表现心灵世界的工具和载体。 清恽寿平论画云: “画家以山川大地为师,必得平生驰骋,胸中盘郁,而后下笔自然俊逸。” (《南田画跋》)
中国画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只有“神”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试图通过绘画达到和宇宙交融的目的——这实际上也符合太极阴阳变化的规律。所以,中国绘画讲究“留白”——白者,虚无之象,空白之处乃是画家的用心之处,有如道家所言“冲虚”,此处也是意境生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