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断带系列多?

都子鸣都子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断了”、“断头”和“断脚”。 如果是指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把邮票的齿孔给弄坏了,使整版邮票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了本应有的使用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些邮票是“断了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断”是邮政部门的责任,属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应该给予原谅。 但是,现在的"断"是指人们在交易市场上把成套的邮票割离,使整套邮票变成一个个单打,这种现象在邮市上叫做"割脚"或"断脚".而"切尾"则指的是只切去一个边纸而不使其成为单张。这两者都是人为的,可控制的行为,所以只能算作一种不良行为而非过失。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得搞清楚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允许把一整版的邮票切割成单个出售,二是如果允许的话,应该怎么规范这种行为。

从第一个方面讲,毫无疑问,禁止把整版邮票割离出售的规定是有法可依的,而且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初版《标准普贴图录》中甚至规定严禁一切形式的分割)。因为如果把整版邮票割离出售就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试想一下,如果你买了一箱(400枚)80分面的猴票,拆开来卖,那么你除了可以获得400份完整的邮票外还可以获得200份60分的邮票以及100份20分面的邮票——实际上这已经超过了原来面值的总和了!如果把这些零碎的邮票集中起来可以组成多少套精美的邮集啊! 从第二个方面看,规范这种行为的确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堆堆的"断头和断脚"显然不是邮政部门的功劳而是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自导自演的结果。

为了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比如通过发送邮件或者手机短信告知用户如何辨别真假,告知其假票的恶劣之处等等。 ②严格管理,减少恶意造假的空间。这方面需要邮政部门加强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同时配合司法机关打击伪造团伙。 ③科技介入,提高识别的速度和效率。在这方面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防伪之中,例如利用RFID技术将电子代码存储在芯片里,或者是在水印照片里加入彩色线条或者图形,用计算机进行识别。

子晨涵子晨涵优质答主

古希腊和古罗马曾发行齿孔邮票,只是制齿技术落后。1846年,英国人贝塞尔发明邮票打孔机,使齿孔邮票真正进入实用阶段,齿孔邮票在世界流行也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齿孔邮票发行过程的几十年内几乎没有发行断齿邮票,齿孔邮票的齿度是20℃—23℃。齿的形状,主要为圆形齿、尖齿等。圆齿邮票,齿度有11.5℃—15℃不等;尖齿邮票,齿度有12.5℃—13℃不等。齿孔邮票也分连印邮票(俗称联票)和单枚邮票两种连印邮票有两种形式,一是齿在上(下)左右的四边齿;另一种是齿在四周。一般收藏者喜爱收集单枚齿孔邮票。我国于1878年7月发行第一套大龙邮票,1884年发行第二套万寿邮票。

“断齿”、“漏齿”邮票的形成原因与邮票印刷的生产工艺密切相关。邮票印刷的生产工艺过程是:首先进纸,用印版的滚筒进行印刷;然后转到“切孔(齿)”的滚轮上,用“切孔(齿)”专用滚轮切割邮票;在后道工艺上,如果出现进纸不正常等异常情况,就会出现“断齿”、“漏齿”。从邮票印刷质量而言,“断齿”、“漏齿”是不合格的次品,在收纸部位被发现后应拣出来。但是在印刷作业中,由于机器设备故障以及操作人员的疏漏等原因,会出现不被拣出的情况,混入合格品中流入市场,从而形成了“断齿”、“漏齿”邮票。因此,“断齿”、“漏齿”邮票都是不可遇而遇的珍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