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什么是三孔布?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魏国铸行的一种货币,因其钱的正面有“三孔”(圆形)而得名;又因所采选之铜料未经冶炼,俗称“三孔废币”或“废铜币”。 这种钱币形状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的布币—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宋朝的宋元明钞—民国时的法币、关金券等。 而“三孔布”则是从战国时期的布币演化而来的。 当时各诸侯国各自为战,各国都根据自己的财政需要铸造不同的钱币。魏惠王时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就下令将原来以粮食作为交易的“粟米布币”改为铜钱。由于在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以铜铁作为流通的货币,所以魏国改用铜钱之后,就必须从别国购买。如此一来就可以从中获利了。
既然要大量铸造铜钱,首先就得要有充足的铜材,但是当时的魏国地处中原缺少铜矿,于是就从楚国进口大量的铜料,然后让民间把铜料熔化重新铸造。但是这种做法有一个问题:其他国家的钱币都是用机器铸造的,而这里的“三孔布”却是用手工操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的。这就使得它的质量不是那么的完美,钱币的正反面往往不太对称,而且有厚薄之分。
虽然它采用手工操作,但工序一点也不比机器生产的少。它要经过翻砂、制模、铸造、磨光、剪边、锉纹、烤色等7道工序才能完成。
“三孔布”的钱文书法古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钱珍品!为研究我国的货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