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为何经久不衰?
我讲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故事一:和氏璧 完璧归赵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和氏璧就是一块美玉。当时秦昭襄王想要这块宝玉,派人送信给赵王,要求拿和氏璧交换秦国的十五座城池。这封信到了赵国,赵王很为难,若是不给,秦昭襄王必然生气,若是要给,又担心秦昭襄王得和氏璧后不会兑现承诺。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蔺相如自告奋勇要献和氏璧。他对赵王说,秦强赵弱,若不给和氏璧,秦国必定会出兵攻打赵国;若是给了和氏璧,秦昭襄王一定会兑现承诺,不会再打赵国的主意了。为了保全赵国,蔺相如决定拿着和氏璧去见秦昭襄王。
当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进入秦王后,秦昭襄王果然没有食言,把十五座城池的土地证书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回到赵国,和氏璧毫发无损。秦昭襄王虽然占了便宜,可是并没有因此结下仇怨。相反,在长平之战时,白起不听范雎进言,杀了四十万降卒,破坏了盟约,秦昭襄王只是罚了白起三年俸禄,并没有杀他以儆效尤。古人在评价这几件事时说“以一人敌一国,辱没诸侯,秦王不加诛,天下称善人”。可见,和氏璧的“受辱不失节”让秦昭襄王觉得赵国并无恶意,反倒是蔺相如以命相争,不让秦昭襄王占便宜,使得秦昭襄王以后不得不遵守盟约,再也不敢胡乱欺凌弱小。
故事二:周天子赐婚 西周末年,幽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欲废申后(褒姒的皇后之位),太后与太子怒而离开都城镐京。这时,周王朝的属国晋国发生内乱,公子夷吾请求外娘家人秦穆公帮助自己回国即位。秦穆公于是出兵,护送夷吾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惠公。
公元前672年,晋惠公为了补偿多年欠下的秦穆公的情谊,便将女儿穆姬嫁给他最心爱的公孙枝为妻。可是,在结婚这天,晋惠公发现嫁妆中少了一件宝物——凤皇羽毛做的扫帚。晋惠公大怒,认为这是妻子对自己的羞辱,于是发兵攻打了秦穆公所在的京城咸阳。秦穆公得知原委,连忙亲自赶到战场向晋惠公表示歉意。两军对阵之时,穆姬身穿盛装,驾驶着一辆镶嵌着宝石的马车,车上插着的马鞭上系着代表和平的信号绳。只见她不紧不慢地驶到两军阵前,从容地警告双方君主,如再不收兵,她就用马车上的马鞭抽击战鼓,发出进攻信号了。
双方主将见识了穆姬的厉害,生怕她真的下令开战,只好各自收兵,这件事才作罢。 事后,有人称赞穆姬的胆识气魄时说:“其行智敏,勇决而不屈,可谓公主矣!” 后来,人们也用“凤皇御妇车”来形容高贵而又才华出众的女子。
故事三:和亲之路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带兵征讨,平定叛乱后,刘邦凯旋而归。为了表示欢迎,匈奴单于带领群臣在边境迎接,并送给了刘邦一个礼物——“哈士奇”。刘邦非常高兴,回赠单于一件礼物—马二匹。单于很高兴,与汉朝关系更为亲密。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也就是汉高祖二十一年,因为一件小事,匈奴单于是不是又打了汉朝的主意呢?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猜测了。
为了阻止匈奴的侵袭,萧何在中原各地选拔年轻的姑娘,送给匈奴单于做阏氏(yān zhī),期望用联姻的方式让匈奴和汉朝亲上加亲、和和气气。可谁知道,这个阏氏刚到匈奴就没了下落,是死于非命还是远嫁胡地,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这位女子就像不曾存在过一样,湮没无闻。 直到汉武帝时代,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元朔元年(前128年),汉朝派使者和匈奴和亲,双方约定以汉室宗女细君公主嫁给单于的儿子左贤王,而匈奴也把王子入朝做人质,双方交换信件,约定和好。
开始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左贤王居然死了,按照协议,细君必须嫁给左贤王的弟弟翁主。面对这背信弃义的行径,细君大哭起来:“吾以寡嫂独居,为之如寡妇,今乃与我并污而行,我何面目入高堂,见先祖乎!”(《汉书·列女传》)无奈,她只得收拾悲伤,第二次嫁给了左贤王。 尽管有屈辱,但有尊严死总比窝囊活好。 好在,后来出现了转机,左贤王终于爱上了细君,二人情投意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