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弘扬什么的话?
这个话有点多余,在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态存在于世的,并不以宣扬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为主。从南宋开始文人群体在文艺创作上的地位提升,画家也逐步脱离士商阶层而成为文人集团中的一员,文人画的观念逐渐成型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现代画家多不以文人的身份自居)——这种转变的实质是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文艺自主性的提升。所以,中国画最初是没有“为了弘扬什么”这一说法的,当然也不存在要消亡的问题。
至于后来出现“弘扬民族精神”等类似提法,那是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产物,目的是拯救国民性、振奋民族精神,所以它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中国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当某些人提出“复兴国画”时,他们的真正意图并非在于恢复古画之传统,因为现在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古人可“复”;其真实用意还是在强调当前的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过,我还要说,中国画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代世界各种新兴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无论我们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些思潮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到我们。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迎接挑战。
中国画是国粹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世界观和审美意识的绘画形式,注重传达主观情思,讲究笔墨情趣,追求神韵与意境。
它具有独特的以线造型的特点,用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者绢上作画,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门类,按表现方法又分为工笔和写意等画法。弘扬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不是排外,不是拒绝外来优秀文化,而是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自五四运动以来到今天,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给我们民族的文化以冲击,也给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传统艺术开辟了发展的新路,使它们在同外来艺术的交流、碰撞中,吸收新的营养,增强了生命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些画家片面地追求外来的东西,对民族传统不那么热心了。有些人甚至主张中国画“全盘西化”,把已经失去民族艺术语言的绘画称为“新国画”、“第二现实主义”、“中国式的现代派”。
这种数典忘祖、以丧失民族特性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创新”,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如果失去了民族特性,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生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如用毛笔可画出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实按、虚起、急擦、缓扫,可形成粗细疾徐、浓淡干湿等各种用笔。用墨的特殊性能,可使画面上呈现出“五墨”、“六彩”,并可与色相溶,产生丰富多变的效果。
同时,国画颜料的特性使它的色彩在画绢或宣纸上不透明、不流动,从而形成它用大青绿重彩可以艳丽而能透明滋润的厚重磅礴而又清雅脱俗的特殊效果。在作画方法上,中国画以立意为象,这是中国画的思维法则。用笔用墨,以形写神,以象尽意,是它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目标。
这些艺术语言在工具和材料、表现形式上是和西洋绘画相区别的,这就是中国画的基本风貌和民族风格。任何艺术的创新,不能离开它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