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用铁壶的吗?
古人确实用铁锅,但用的并不多,主要还是用青铜锅和陶器。 用铁锅炒菜在宋代以前并不普遍,从考古发掘来看,用铁锅炒菜大约出现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参见《中国文化史》) 《梦粱录》中“食店”条记载了宋元时期的饮食状况:“若夫人家也不能每日买肉,或有客人投宿,须要买些菜肴;或家中有客,欲待款待,或家长未回,又有子弟辈,欲求配膳可口之物……此等餐馆,随处皆有,不必定在大街市上也。其餐馆中,或用炉灶,或不用炉灶,卖肴馔者不同。”
“炉灶者”应该是指有烧柴火或者炭火的灶台,可以用来做饭,也可以用来加热食材。也就是说,这种带有炉灶的餐馆,可以提供荤素各样的饭菜。 “不用炉灶者”应该是指不用明火煎炒烹炸的餐馆,这些餐馆主要以提供菜品为主,有的也会提供熟菜。从现代烹饪术语来说,这样的餐馆主要提供冷菜、热菜、卤菜,而不是炒菜。
不用炉灶的主要是些茶馆、酒肆之类的地方,顾客来了点上一桌子菜,边喝茶、边吃菜、边聊天。 这种没有炉灶的餐馆,显然不能使用铁锅,否则做菜的时候锅底都是铁锈,那菜还能好吃吗?这一类馆子使用的都是瓦罐、砂罐之类的器皿。
青铜器与黑铁器的使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行交叉着。黑铁器(即熟铁与锻铁)出现较早,商周时期已开始少量开采生铁,战国时期大量开采生铁,但因生铁脆硬难用,需要进行渗碳与炒炼技术将生铁变为可铸可锻的黑铁方可使用。熟铁或锻铁器具在商周时期已使用,至春秋时期,黑铁器已经得到普遍生产与使用。但因黑铁矿产资源在中国分布不广,许多地区并不开采熟铁或锻铁,而且其冶铸工艺比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难掌握,所以,从整体看,从商周至汉代,都是青铜器使用的兴盛时期,在生产与使用总量上,远远超过黑铁器。
至汉代,铁器的铸造技术日渐兴盛,特别是炒钢技术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铁器的生产与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铁矿资源丰富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铁器的生产和使用已经普遍取代了青铜器。但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中国铜矿资源丰富区,人们仍然使用着青铜器。如南北朝时期的湖南长沙北郊,曾发掘出以成套成组的青铜壶等器皿随葬的墓葬群,而在同时期的河北、陕西等北方地区,铁壶等铁器却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因此可认为,铁质器皿在中国出现与使用至晚春秋时期已经全面开始,但因各地资源与技术差别,特别是受以青铜器为主体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严重制约,铁质器皿未能在社会上全面推广。至秦汉时期,在铜、铁矿产资源兼富地区与铁矿资源丰富地区,其社会生产上已经普遍使用铁质器皿,而在铜矿资源特别丰富地区仍是青铜器为主的使用格局。中国铁壶正式用于生活与生产的大量使用,当在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