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国国库黄金有多少吨?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白银外汇买卖,大量收购英美克朗和美元。至1940年春,共收买英镑7862万余盎司(合7.86亿英磅),折合美元约10亿美元;收买美国通货(即联邦储备券)7196万盎司,折合美元约8亿美元;合计约18亿美元。”——《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卷)
“抗战前三年半,共购买英、美货币11亿元……这些汇票到了伦敦和纽约,立即转换成现金发交中央银行,使中国能以较少的货币支付较大的进口额,并能在国际上获得较多的支持。” ——费正清等著的《伟大的转折》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计算出“抗战前三年半”,国民政府大约收购了11亿美元的外国纸币(主要是美元和英磅,还有小部分其他币种)。考虑到这些外汇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初期(1937-1939年间)购进的,而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所获得的收益,除了部分军火贸易和战略物资外,大多是以银元或者法币支付的,因此不难想像当时的外汇收入主要都是来源于中国百姓手上的银元和铜元。换句话来说,在1937年到1939年期间,每年大约有11亿美圆的外国货币流进我国(其中一部分可能作为军用物资或借款的利息返回原国),与此同时又有大约11亿美金价值的本国货币流出(绝大部分作为军事支出),二者相抵,理论上讲此时我国国际收支应当是平衡的。
但是,自1937年开始,全面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华大地,随着日军迅速占领我华北地区以及后来发动淞沪会战、枣宜会战中巨额军的支出,国民政府不仅花光了所有的备用金,而且开始透支未来的财政收入。为了填补巨大的战争费用缺口,国民政府除了增发纸币以外,还于1939年开始发行库券,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这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只要外界有足够的钱不断注入才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