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学什么的?
“中国画”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的;而真正提出“中国画学”的概念,则是建国后的事情。 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绘画分为“画道”与“画科”两大类。其中,“画道”又可分为“仙道”、“民间道”和“佛道”三类。“仙道”是指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所从事的创作;“民间道”指农工商贾中某些人的业余绘画创作;“佛道”则是指佛教和道教中相关人员的绘画创作。
无论哪一种道,其创作都是以“师法造化”为根基的。所谓“师法造化”,即画家要向大自然拜师,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宋代郭熙所著《林泉高致》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作画,须能生动有趣,乃为之。若使其平淡无奇,真令人不耐看。”“观世间花,红紫斗芳菲,令人目迷;观世间山,千岩万壑竞秀,令人乱窜。故曰‘法自然’,此之谓也。” 古代的“画道”往往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上讲究,画画自然也讲究。古人经常会说某某人擅长书画,其实指的就是今天的“琴棋书画”,只不过“书”指的是书法而已。
近代之后,受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提倡“分科”的教育观念。于是在古代“画道”基础之上,逐渐分出“中国画”和“西洋画”两类。当然,“中国画”并非仅仅是“古画”的意思。凡是运用毛笔、墨及宣纸等材料,并遵循中国传统美学原则进行创作的绘画,都可称为“中国画”。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多指山水、花鸟等题材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绘幽静、淡雅、诗意般画面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学“中国画”主要是对美术创作者而言的。 而“中国油画”、“中国版画”等等,则是由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国家传入的中国而衍生出的新类别。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除了要具备中国的审美趣味以外,往往还需要熟悉欧洲乃至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绘画风格。学习“中国油画”、“中国版画“等等,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之外,往往还需要接受相应的西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