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邮票什么年?
1874年,清政府开始试办邮政,于同治三年十二月(公元1865年1月)发行“大龙”邮票。这是中国自己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大龙”邮票共分三种,面值分别为1分银、2分银和3分银,图案主色为黄棕色,因此被称为“黄本”,简称“大龙票”。这套邮票在印制工艺上采用凸板印刷,齿孔较狭而密集,至今保存完好的已不易找到。
由于当时清廷的邮政专营权被英国垄断,因此这些邮票在当时也被禁止对外发售。 后来,清廷的邮政总局与海关合署办公的时候,又重新启用“大龙”邮票,并在原票基础上加印了“PM」G」QINGDAO.CHINA」”字样的汉字标记。
此后,“大龙”又被重印了多次,成为当时外国人来华收购的中国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不过,由于晚清政府连年征战,又遭逢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导致国内经济极度衰败,财政困难,以至于这套仅印制的1000万套的“大龙”邮票,在后来竟成为了晚清政府的一个沉重负担。
从1894年起,清末政府为了填补日益亏空的国库,开始了对“大龙”邮票的增印和再印刷。 这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邮票,由于正面有“大清国邮政”字样而被人们称为“大清朝邮”。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这枚小小的邮票,像打满补丁的破衣烂衫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添补印花,不断重复着使用!
至辛亥革命时,原来只有一百多万套的“大龙”,经四次印刷、五次涂改,已经变成了五千万套! 而到了民国初年,这版早已陈旧不堪的“大龙”,虽然早已丧失了它作为“中国第一枚邮票”的“第一”名头,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所蕴含着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却仍然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