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元大小八珍来的原因?

兰彦颖兰彦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大、中、小”三枚老银元,是1926年至1935年间,国民政府为统一币制而发行的一套银币。因这三枚银币的图案几乎一样,重量和成色都有标准,故有“大洋三兄弟”之称。 这套“大洋三兄弟”由法国巴黎铸造厂按中国政府规定的重量及颜色标准铸造。当时,法国巴黎铸币厂的技师知道中国即将统一币制,便秘密制造了大量假模,准备投其“市场”。不想这一计划被中国驻法公使兼领事张燕青识破。为了不让“洋人”得逞,张燕青立即派人将伪模毁掉。虽然毁掉了真模,但已经晚了。据传,这些假模所铸之币早已流通于市。“大洋三兄弟”中的“小头”即“孙小头”(正面镌有孙中山像,故名)和“大头”(背面中央铸“中华民国二十一年造”字样,故称“民国二十一年造”,俗称“袁大头”)就是法国巴黎铸币厂用这种假模铸造的。由于这批盗版的“大洋三兄弟”数额巨大,所以它们又称“大头”或“小头”。

至于第三枚“中元”,则是天津造币厂按照袁世凯肖像仿制的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发行的铜币。因为这枚铜币正面刻着“中华民国二年造”,又因年号为“壬寅”,故称“民国二年造”,俗称“狗脚袁”。 其实,这“洋人”的雕版印模是从日本进口的。日本人将“阳文”改成了“阴文”,把英文改为中文,再把“造”字改成“年”字。“民国二年造”的“造”字,本应是“年”字的。因为是用阴文刻的,又是在钱币的侧面,所以看不出是“造”“年”二字。

扶凌芙扶凌芙优质答主

由于1911年至1924年间的政治、军事方面的乱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钱币的发行。由于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力,此时除中央政府外,各个地方的军阀、政府甚至银号都开始铸造银元,致使这一时期的银元版别异常繁多,形同中国古代钱币发行时的春秋战国时代,混乱到极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最终成了一场梦魇,尽管已经做了精心准备。

在袁世凯自封为皇帝的前一年,1914年年底,袁世凯为筹集内战费用,解决财政危机,开始着手为铸造帝制币源做准备。1914年12月12日,“袁大头”发行命令颁布,“袁大头”由此诞生。

当年年底开始的币制改革,由造币总厂率先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元10枚,袁总统亲自审定样币,正式定为国币。1915年正式铸造袁世凯头像壹圆银币,俗称“袁大头”。1916年(袁世凯称帝之年)6月铸造了袁世凯半身像银币样币,但未正式发行。

“袁大头”正面是袁世凯头像和发祥草冠、珠圈、嘉禾图,背面是中华民国纪年,俗称纹银。由于其版别多、存世量大,“袁大头”系列银元的收藏和研究也成了中国近代银币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广字”版“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年之宝”是“宣三”以前最重要的银币。“广字”银币铸于1911年,当时正值两广起义,所以它们被起义的两广革命军政府没收运走,铸人革命军经费,存世甚少。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中华民国流通币之一,银质的别称为“小洋”。这种纪念币背面有稻穗组成的图案中刻“十七星”,而民国初期,孙中山为了提高革命政权的威信,同时也为与中华帝国区别,将“五色旗”定为国旗,所以这枚珍藏的真品十分少见。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亲自审定铸造的银币,俗称“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作为民国货币,在我国的货币史上流通近20年,是民国时期的货币标志也成为了民国银币的珍品。

中华民国八年贰角银币、中华民国九年贰角银币、中华民国十年贰角银币和中华民国十一年贰角银币。此四枚贰角银币铸造的工艺精湛、存世罕见,堪称中国民国银币中的珍品。四枚贰角民国银币均为高面值,铸造精良,在民国期间未曾真正流通过,因此四枚贰角银币被收藏界称为“民国银币四珍”(亦称为“民国四角”)。

而“袁大头”系列,据初步调查了解,袁世凯像壹圆银币在全国存世量约为500多万枚;袁世凯像三圆银币存世量只有100多枚;袁世凯像四圆银币存世量在150枚左右;袁世凯像五圆银币存世量在200枚左右。以上数字是目前经过专业资深藏家初步的汇总计算得到的结果,但存世量具体的数据目前尚无官方正式公布。由于袁币存世量极少,其市场价格自然也一路看涨。

“袁大头”系列银币的收藏与研究已经成了中国钱币界的一种风尚,同时也引领中国近代银币不断升值,不断攀升历史新高。作为中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存世量最广的银币,“袁大头”无疑已经成了中国钱币市场上的“定海神针”,在未来的钱币拍卖市场上的上升空间仍旧巨大,我们相信“袁大头”在未来的钱币市场上的增值潜力是无可限量的。

目前,由于年代久远,存世量日益减少,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增值潜力是巨大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