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币值有毫吗?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先给出结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汇率制度是: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维持在稳定区间,其他货币的相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所谓的“人民币汇率有毫”的情况并不存在。(注:这里的“人民币汇率”特指中国居民和企业持有和交易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资产和负债的价格;这个价格在数学上等于1/(1+R*),其中R为即期外汇利率,*为远期外汇利率,二者相减得到的是所谓的“有效汇率”。)
下面来解释为什么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有毫”的情况。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里的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以及瑞郎、澳元、加元等非美货币。 在汇率制度的安排下,通过影响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利率,调整外资流入流向;同时,央行可以出手买卖外汇,或者抛售美债,或者直接给外贸部门发放贴现贷款,间接提高国内企业进口商品的能力,从而维持出口竞争力,推动出口增长。
回顾过去几年我国的汇率政策,基本上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的。比如2013年为了应对外需下降,我国实施了信贷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降准,增加流动性供给,同时也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缓解美国的通胀压力,从而增强美元贬值的压力并刺激出口。2014-2015年间,在美联储加息的过程中,我国维持了宏观政策的稳健中性,既没有跟随加息,也没有大幅下调利率,而是采用数量型工具(主要是PSL,也就是提供给商业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和调结构的方式,配合财政政策工具,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这过程中,除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单边汇率有所上升之外,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指数则稳步走低。
总之,根据目前的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框架,考虑到外汇和贸易部门的统计数据,我认为出现“人民币汇率有毫”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但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双顺差,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持续买进美元,客观上是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从而使中国产品出口变得更便宜,有利于扩大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汇率有毫”确实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