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多少人民币?
1953年版的人民币,刚发行的时候,与当时的金元券、银圆券等相比,票面印制较为朴素,面额较大,按当时的价格水平,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元。但随着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加剧,人民币的票面金额也不断调整,到“大跃进”时期,五元钱就可以买一头大牛了;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只鸡蛋就卖一元钱左右(当时猪肉每斤不到3元钱)……如此迅猛的涨势,令人目不暇接。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很高了,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在一百元上下(这还是不包括各种补贴,如果包括的话,大概是现在的二三百元),当然,工人和干部的待遇是不同的。那时候,国内商品供应紧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想买什么东西都得排队,并且凭票证购买。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吃油条,你得去早一点,否则你连油条的影子都看不到——卖油条的地方往往人多得要命。那时候,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人民的工资和各类补贴也不断地调高。比如说,1967年的工资标准是:高级干部246元/月,中级干部194元/月,普通干部142元/月,厂矿企业干部123元/月。而到了1968年,则分别调整为:高级干部434.5元/月,中级干部338.5元/月,普通干部229元/月,厂矿企业干部196元/月。 1967年和1968年的时候,我国刚刚结束工农兵大学时代,大学还没有扩招,能上得起大学的人并不很多,一般家庭的孩子几乎不可能上大学。 那个时候,大学生是很珍贵的,一个学校可能也就那么几个,而且大部分还是重点高校。
所以,大多数年轻人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后就出去做工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再回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