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人民币是哪里?
“10元”的来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统一货币,于1948年12月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简称“胜券”),以抵偿金圆券之价值。
当时规定每元“胜券”相当于人民币(俗称“法币”)350元;而同时期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6.7,故1元“胜券”约合4.2美分。由于这种国债按票面额支付,如果持有者到时会兑换成人民币,则每元“胜券”折合人民币350元,如果不会兑换只能长期保存,每元“胜券”约值12.8元人民币。但这是按当时汇率计算,在实际上,美国物价水平远低于中国,所以1元“胜券”的价值要远高于此。 考虑到上述因素,当时的决策者们还是谨慎地设计了第三套人民币,仍然采用了10元作为主币单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钢和铜的生产能力都很低,不可能大量印制钞票。另一方面,刚刚从战争走出来的新中国,也没有足够的美元外汇用于印刷钞票。因此10元纸币在第三套人民币中率先发行,并一直沿用到第四套人民币,其币值的变动基本跟随国际价格调整。 而随着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钢产量逐年增加,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可以满足造纸厂的原料需求。同时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之间的贸易发生了逆转,美国开始拖欠我国大额债务,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1987年和1988年我国两次提高了存款利率。
根据货币理论,当央行提高利率时,会刺激人们储蓄的热情,人们在面对巨额消费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攒钱。这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钱减少,从而促使币值上升。当然,提高利率还会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收入,也会促进人们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到1993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加大银行储蓄利率,而在那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