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钱币有什么价值?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死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在皇宫内发现了700多箱银子和大量的金币、银币。这些白银和金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明钞”。 明代中后期起,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加上连年征战,赋税收入已经不足以支撑政府的各项开支,于是明朝廷开始发行纸币——“钞”。明代的钞分两种,一种是由朝廷直接印制的“大明宝钞”;另一种是地方官府根据朝廷的指令,在当地发行的“洪武元宝”。但不管是不是“官钞”,其性质都一样,都是国家信用的象征。
除了作为信用凭证之外,纸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代替金银等贵金属担任官方交易的媒介。比如,规定“天下所有的钱粮,俱以银为本,钞为末”(《明世宗实录》)。也就是说,在交易的时候,银子是基础,纸钞是点缀。而且,因为纸钞的面值一般都比实际的价值大,所以还起到了变相增发的货币政策效果。这种增发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抑制民间货币流通的作用(因为如果政府发行的钞票太多,会导致钞票贬值,民众就不愿意持有,而是去兑换成实财物钱。这样一来,政府就无法从老百姓手里取得那么多实物财富了。)
可以说崇祯年间的制币权基本上还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而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后,不仅抢掠了众多珍宝,还抢走了大批的“明钞”。据估计,当时被掠走的“明钞”至少有1亿两(这是崇祯年间各种杂费收入的2.5倍还多),此外还有金锭大约700余块。这些宝钞和金锭后来都被带到了西安。
不过这些宝钞和金锭并不是均匀分配给各路义军的,据说李自成把其中的一半分给了一直跟随他打仗的几位将领,剩下的才平均分给他的4个儿子。可见这宝钞和金锭数目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