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裱好会失去价值吗?
不会,古书能穿越时空流传下来,一是内容有可读性,二是文字经手无数人,三是用特殊材质做的封面和包装,保证了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不会出现折损或变形。 纸是古代最常用的书写材料,以竹为骨架的纸叫“竹纸”,以木为纤维的纸叫“楮纸”,将毛毡覆盖在纸背制成的书画用品叫“画毡”或“覆毡”;还有专门用以写小楷的“茧纸”、仿绢的“彩笺”、色纸、描模制版的“蜡光纸”等诸如此类。
除了用纸之外,制作书的工序也非常重要。 首先是书脊处的装订,古代书脊的装潢方式很多,有竹木作书的“经桌版”、纸边打孔的“锥刺书”、泥金敷面的“泥金书”(即后来的“金镶玉”)以及包上布帛的“函套书”等等。其中有一种“蝴蝶装”的书,因为书页翻动时会呈“蝴蝶展开状”而得名,这种装帧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两面使用,节约纸张。
其次是书内的装潢,主要是防虫蛀、防撕裂、保护正文。有的是在书页边上饰以花纹,称之为“书口”,如绫本《兰亭序》即是如此;有的则在书口处涂上颜色,如唐写本《王右军书法卷》;而宋徽宗赵佶亲自书丹、翰林学士蔡京书写的《千字文》则是在书口及空白之处涂染彩色,加上御书宝,更是身价百倍。当然这些装潢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书籍被虫蛀或撕坏,因此古人又发明了“包背装”,即用线装订后,再在外层封面上加以装饰。
至于书名题写,古人是非常看重的。一本册子的书名一般由作者自己题写,如果作者没有书写能力或者来不及题写,则会由他人代书或者是刻印。但如果是单行本图书的话,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名家题写,甚至还是他们亲自书写。如明代文人高濂所著《雅尚斋诗稿》,书前有董其昌写的扉页,内页则有文征明、米万钟等人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