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竹有没有收藏价值?
作为一个名字,“海竹”没有多少知名度;其次,作为植物,海竹本身也不具有太多的观赏价值(毕竟,要欣赏竹子,去苏州园林、北京中山公园或者成都锦里什么的,都比去海里要好);以竹为原料制作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也乏善可陈——不像木制品有红木家具可供收藏,陶瓷有官窑瓷器可以舔砖捧碗,金属器有铜器铁器可以按重量估价论斤卖。总之,海竹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既没有文物价值也没有经济价值,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把玩的艺术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东西引发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物收藏领域最著名的造假丑闻之一——“虢国纸钞案”。 1985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唐帝王陵陪葬墓出现了一座新墓,墓中随葬了大量的唐代文书废纸,包括各种诏书、文书、账簿等等,内容涉及唐朝的财政、军事、司法等方面,信息量非常大。这些文书被专家认定为真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腐朽严重,大部分都已经破碎不堪。
正在专家们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将这些碎片复印出来,拼对复原。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在专家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下,一份长达3米的《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尚书省奏报全年计帐敕》被完整地还原了出来。 这件文物的出现引起了文物界的巨大轰动,因为这件档案不仅记载的时间早(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而且记录的内容极为详尽,如开元三十年全国州府县数目、开元时中央直属户部管辖的帐簿、开元二十八年各藩镇数目及田宅户数等,皆为其他史料所不及。这件文献一问世就受到了多方关注,其中就有河南一位姓周的商人。
周商人在购买了一份复印件之后,为了牟利开始了倒卖活动,他将这份复印文告分成若干份,分别以极低的价位卖给各地的古玩店家,而每个店家再转手倒卖出去的时候,都加了不低于百倍的价格。正是这种低进高出、层层盘剥的做法,使得这件文物迅速流传开来,甚至远及海外。
不过,正如“赝品”这个词所表示的那样,绝大多数的“仿制品”——不管多么逼真,其本质仍然是假的。这件文物虽然真实存在过,并以一定的方式被记录下来,但它的真正价值却远远比不上同样记录这一事件的另一文献《唐两京城坊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