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清铜币没有价值?
“大清铜币”是个伪命题,因为清廷并没有铸造过什么“铜币”。 所谓的“大清铜币”是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对铸币的俗称,严格地讲应该称为“大清龙洋”或“大清银币”。 因为清末民初,中国使用的货币叫做银本位制。也就是说,当时的货币体系是以白银为基础的。国家发行的货币叫法定货币(法币),以纸、镍等材质为主;民众日常交易使用的货币叫民间流通货币(市销),以银锭、银元为主。其中银元又分为“银角子”和“银元宝”。
一般说来,“银角子”是指官铸的圆形方孔的银饼,因形似铜钱,所以又称“银钱”,也有的地方把光绪元宝中的部分银币称作“银钱”。 “银元宝”则是私铸的方形“银元”。 之所以说“大清铜币”是个伪命题,就是因为清朝根本没有铸造过什么“铜币”!所谓“铜币”实际上是民间铸币,即“银元宝”。
不过这些“银元宝”上的图案不是清代的龙袍,而是满文“宝泉”、“宝源”局记号,或者汉字“通宝”、“元宝”。这种形制的钱币,在清末属于地方性流通货币,也就是只有直隶(今河北)、京师(今北京)、湖北、广东这四处的铸币厂铸造。 所以这些“银元宝”也被称为“京局五钱”或“直隶五钱”。而其他省根本没有资格铸钱(造币),否则就是违法。 但清廷有个特殊的造币权,就是有权授予臣民造币(给臣子发补贴),这就是“赏赐币”。这种赏赐币都是特殊材质制作的,并非通用货币。所以在晚清钱币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币型,那就是“金样币”或称“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