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银不是价值的来源?

万映君万映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价值”是人们对物品的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尽管这种主观评价可能受到客观事实的影响);而金钱和货币的本质则是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其存在目的是作为衡量其他商品的尺度。从本质上看,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就是由于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注1】。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当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如果一种东西的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人们会希望用更多的的东西来换取它,这时对它的评价提高。反过来,供大于求,价格降低,人们用它可以换得更多别的商品,对它评价就降低。 总之,价格与价值之比是一个相对量,它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但无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有一件事不会变——任何交易必须以货易货,或是以钱(资本)易货。也就是说,不管用什么作中介,必须达到双方对这件东西的价值评价的一致性和确定性,才能完成交易。于是,一件物品的“价值”便成了买卖双方认可的一个量。

然而,如果用一个不断波动着的价格去衡量这个价值,是无法实现交易完成的。为了达成交易,一方必须接受对方的市场价格要求,否则交易无法进行。这样,为了达成交易,买方不得不提高自己对买卖物品的评价,也就是提高了“价值”。相反,卖方则降低了对该货品的评估,也就是降低了“价值”。只要买卖双方评估的差异足够大,大到可以弥补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升【注2】,甚至就算物价完全不变,交易依然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交易双方对“价值”的主观判断完全一致,但这种一致是基于买方愿意支付一定数额的钱(货币或资本),卖方也愿意接受一定数量该商品的基础上的。

货币(金钱)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而在贸易中,货币的支付能力和交易的顺利实现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说,货币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既然货币的支付能力反映着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必然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某件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为了达成交付能力的要求,需要追加额外的货币,从而使得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而反之,当某件商品供过于求时,为了达成同样交付能力的条件,需减少货币的投入,从而使该商品的交换价值降低。

金钱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商品的价值,而这种反映是通过调整货币的投放量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经济衰退时,央行通过扩大货币的投放量就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回升;相反,在经济过热时,央行通过收缩银根、紧缩货币的投放量就能遏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金钱实际上代表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说代表了市场上所有商品与服务之和。既然金钱代表的是总商品与服务的数量,它当然就不能等同于其中任何一种特殊商品的价值了。

简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和金钱都不是价值的构成要素;但是货币和金钱的代表数字却会对价值产生影响。

【注1】这里所说的“技术上可行”是指在没有发行纸币或电子货币的原始社会中,物物交换需要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换算,而贵金属的产量有限且易于保存,不易损坏,便于在不同商品间进行计量,所以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即使到了现代,虽然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但信用制度的存在使银行信贷成为一种支配力很强的力量,而黄金储备作为最后担保,仍然是货币信用基础的组成部分。

【注2】这里的“物价上升”既包括通货(货币)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也包括货币贬值导致的物价下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