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轮船有几层多大?
先放一张大画,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永宁轮”(永鑫和永盛两艘船的合称)的旧照。现在这两艘船中的一艘“永盛号”仍在继续营运,成为长江中上游的水上客运巴士;而另一艘“永宁号”则在十年前被拆除。 这是当时国内最大最豪华的内河客轮之一,不过当时的“最大的”和现在的“最大的”可是天差地别——它长不过150米,宽不过20米。载客量也不过400余位乘客。
再放一张旧照片 这艘客轮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浦滩号”。从这张照片上看,似乎有五层,但实际上只有四层——船的最上层是露天甲板。
那么,为什么要把没有一层的结构标为四层呢?因为在当时,我国的建筑规范还没有建立(实际上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形成初步体系),对于结构层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一些建筑看起来是一层,其实是两层甚至三层,这都很正常。
比如现在依然健在的汉口中山大道德明饭店,这座砖混结构的现代化大楼其实是有三个地下室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法看到而已…… 在建造“黄浦滩号”的时候刚建成不久的新中国并没有这么多约束性的规范规定,所以这艘船就被造得比较“随意”——第一层实际上是首尾各一个带门厅的大厅,第二层才是真正的客舱。
为了便于上下客,一、二层之间没有任何结构,而是完全作为通廊使用。这样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客舱面积,却使得上下客极为方便,这也是当时国内很多客轮的常见设计。 说到这里多说一句,由于历史原因,内河客轮的规范建设情况一直无人问津(毕竟不像铁路公路桥梁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业标准),到了80年代才由交通部制定《内河旅客运输船舶标准化规范》。而且这个标准也仅仅是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力。这意味着直到今天,内河客轮的设计和建设仍然是非常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