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四年是什么年?

时春林时春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民国24年,乙亥年(猪年)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始发行关金券和法币(当年即出现通货膨胀); 日本关东军发动“冀东事件”,占领热河省;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发表《红色中国报道》,首次向外界披露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真实情况;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是第一个获得该教职的经济学博士。

1月8日~10日 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整理财政金融方案》,确定了法币的政策和发行办法。会后,各地大量印制钞票,陆续投入流通领域。因票面金额较大且印有“法币”字样,这些钞票被群众称为“法币”。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发行“无准备金债券”以补充储备,引发恶性通胀。 “法币”发行后,首先在沪、京等地流通,很快在全国普及,取代了过去各个地区各自发行的纸币,统一了货币。然而,这种“法币”不是由国家信用担保的,而是以“无准备金债券”作为担保的。换言之,“法币”的发行实际上是无限制的,由于没有真金白银作支撑,“法币”的发行量越大,贬值的速度就越快,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1]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恶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战。 由于战局的剧烈变化,以及国民政府的全面动员,对资金的需求相当急迫。这时,国民政府除了增加税收之外,还大量印发钞票。在战争初期,由于军事支出庞大,财政赤字明显,钞票发得较多,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增幅;到战争后期,由于军事形势好转,财政收入有所增长,钞票发行量开始减少,每年大约只有3%左右的增幅。 除钞票外,国民政府还发行了各种公债来填补财政空缺。如1937年和1938年的临时救济公债、1941年的粮食临时收储公债、1943年和1944年的盐业贷款公债等,数额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 [2] 这些债券的利率都很高,最高达到16.2%,但是,为了刺激生产和消费,提高民众购买力和政府威信,这些高额利息债券还是大量发行了。

1935年至1945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极大,据统计,进口值由1935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19亿美元,而出口值仅由原来的7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逆差只能靠增发钞票来填补,1945年时法币发行量高达9亿元之多,是1935年发行量的7倍多。 由于连年征战,再加上天灾人祸,农业收不成,工业也无法发展,这时的进出口贸易主要取决于外国对中国物资的需求。

日本侵华期间,除了抢掠物资外,他们还强迫中国输出农产品和矿产品,以此作为“以战养战”的手段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3]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避免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但这场胜利来得太艰难太代价高昂了——伤亡和失踪3500万以上,损失5600亿美元以上! 中国从此走上了全面内战之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