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戌寅年是哪年?
楼上的朋友似乎没理解题干的含义,“某同学”并非指代题主本人,而是代指提问者(即题主)不理解的别人回答的内容(可能是题主看不懂文言文觉得对方在故弄玄虚),所以上来就是一句批评:“民国的戊寅年与现在的壬寅年相差110年,不懂就不要乱说。”其实,“某”就是替题主发问的人,他可能并不认识题主,但出于对提问者的尊重,在题主发表疑问时加上“您”(古人称自己是“在下”“敝人”“不才”等等,表示谦虚的方法有很多,用“您”是最别扭的)。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提问的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而回答的内容提到了“乙亥岁除日,余自沪滨赴港”。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从文意判断,这一年正好是农历乙亥年腊月三十(岁除),而这位答主明年正月十六(公历2月5日)才能到达香港,可见他回答的内容应该是描述他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的日期和情形,而不是去香港后的日期和情形。
如果答主是去香港后农历二月十五(公历3月9日)生日的话,那春节都过了,还“除夕”什么呢?很明显,这个答主去香港的时候已经过了农历腊月底(实际上初十就到了)。
由此可以推定,提问的时间应该是在当年农历十月以后,十一月之前。又因为民国时的闰月规则与公历不同,每三年加一个月,所以提问时间应该在农历庚辰年(1930年)、辛巳年(1931年)或壬午年(1932年)的十月之后,十一月之前。
查辛亥革命后的民国纪元表[1],只有壬午年的十月到十一月发生了一件事:山西战局急转直下,阎锡山损失惨重,十一月初四,他的大本营太原被冯玉祥的部队攻陷。又因“晋绥军”中的大部分主力此时正开拔向西安驰援,所以这一年的十月到十一月应该指的是山西战局的危急阶段,而非结束阶段。
再查壬午年十月及之后的史实,也只有一件能勉强符合提问的要求: 十月十四日,天津《大公报》载,国民政府任命陈济棠为两广巡阅使; 十一月七日,天津《大公报》载,国民政府和新疆省政府改组,张治中任新疆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 十一月十九日,天津《大公报》载,日本派遣海军到青岛,并派飞机至天津和北平侦察。
由上可知,提问的时间应该是公历1932年11月7日到14日之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到三十日之间。又因为天津《大公报》是当天出版报道当天的新闻,第二天不出续报,所以报道的时效性最长也只有一天。
综上,提问的时间应该在公历1932年11月8日至14日的期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三日的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