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陕北石匠价值多少?
关于近代画家,大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刘波鸥、张大千、徐喧、傅抱石,这些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比起他们,刘文西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
刘文西是谁?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他笔下的“山药蛋”,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村春暖图》、《黄河岸边稻花香》、《秋实图》……一进入展厅,山民的淳朴、农民的厚实便跃然纸上。如果不是这次展览,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刘文西原来也是画人物出神入化的。《拜年前夜》、《祖孙四代》、《父亲》、《春秀》、《母亲》……一组组人物画像,情感饱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从刘文西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中国农民最真实的一面。对于农村的不幸与苦难,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沉痛的控诉;但同时,对于土地萌生的爱与希望,他也从未放弃,并一直追逐和歌唱。“要画有内容的画,要歌唱农村的新人新事,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理想追求。”这是刘文西多年来坚持的艺术追求与目标。
提到刘文西,不能绕开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黄胄。在许多人眼里,刘文西、黄胄是为农民画肖像的一对夫妇。虽然这不算错,但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二人在艺术追求上,存在许多差异。
黄胄曾说:“作为一个画家,一定要懂得并且善于表现生活的真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但不是一个生活记录者,一个纯粹的写实主义者。艺术家必须高于生活,高于现实,使他的画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艺术。”
而纵观刘文西的艺术人生,他更像一个生活记录者。他的许多作品虽然不是完全写实主义的,但也大多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这一点,从他独特的黄土系列绘画中,更能看出踪迹。刘文西喜欢深挖,喜欢细描,喜欢表现农民身上最朴实、最天然的一面。
时间倒退20年,如果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恐怕不会有人将黄胄与刘以农(刘文西的字)相提并论。当初,黄胄因为给农民画像而遭到一些人的抨击,而那时候,刘以农正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画,被誉为“士”,深得国画艺术的精髓。看不上“农民艺术家”黄胄,可想而知。但20年以后,历史的眼光却给了我们新的结论。黄胄成就了当代中国民俗艺术的神话,而刘以农却因“农民”的束缚而黯然失色。
不过,由于刘以农“农民出身”,也因为此,他的辉煌成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他自1981年起连续5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但由于缺乏宣传,在人们眼中,他的画似乎总显得有点沉闷。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郑瑾尘先生曾这样谈起刘以农:“我国历来就有重视‘黄芽白’、轻视‘王母桃’的传统。这是中国特产的‘文明病’。”
1996年,刘以农将200多件代表作品捐给了故乡渭源县。直到去世前不久,人们才看到这位农民艺术家的真实面目。此次展览,是他多年的艺术作品首次集中亮相。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刘以农。
虽然早已离开我们,但刘以农仍然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在我们左右。他的形象,被制成国徽挂在祖国的大街小巷;他的形象,被印在人民币上广为流传;他的《祖孙四代》邮票,至今仍在使用。只是,这样一位人物,竟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更遑论了解他的艺术。“春秀”、“山药蛋”、“山里人”,成了人们形容他的绘画风格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