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喜字怎么写?

于水一于水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字谜中得到感悟,字谜让人苦思冥想之后,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到其中的奥秘。

清代的喜字怎么写?

清代的喜字怎么写?近日,微博上出现了一封流传于清代的婚帖,上面“喜”字的写法特别,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一件清代的工艺品,也有人认为这确实是古时人们书写的婚帖,不过属于杜撰,“喜”字不可能这样写。

微博上可见的这则帖子写道:“一对喜字,一个已拆开,一个仍然完整,表明了已经嫁娶和尚未出嫁的景象。这对喜字原是喜缸上的装饰。喜缸放在大厅门口左右,新婚当晚移入洞房,直到新婚夫妇同房后才又搬回大厅。喜缸久置不用,便在过年时烧了,以求好运。喜字如今已少见,尤其是清代的,极为珍贵。此物存世极少,是研究清代婚俗的极好的实物资料。”帖子中提到,此物为清代竹雕喜字,尺寸:4.5厘米×4.9厘米。

发帖者认为,此“喜”字应为清代藏品,“竹刻喜字,为清代制品,应为工艺品,非民间民俗之物。”而“俗成婚大喜之前,往往于夜间抬喜床进入洞房,须揭去喜字,故有喜字分二片者,盖取其一为之意也。”这是封建时代的世俗,因为古时新婚第二日,就要去给族中长辈拜年,不能在家中久留,故而洞房喜字一早就要揭开,所以喜字必须分片。

另一说法认为,此物为明代之物,“此喜字为明代物,并非清代。明朝中晚期时期盛行,清康熙以来喜字雕刻日趋精致,但仍保持这种样式。”虽然明代也有此种样式喜字,但同样为传世之品极为稀少。

无论此物是明代还是清代,现在争论的焦点是,这“喜”字到底怎么念?有读第一声,喜字的本义,也对应了下面的“喜鹊”和“双喜”。有读第四声,传统字义里“喜”和“忌”是一对相反字。也有读第三声的,这个读音似乎比较罕见,解释为:同“囍”。

从字形上看,该“喜”字的一侧上部加一笔或稍做改动,便成为“忌”,忌者的本义是怨恨、憎恨,与“喜”相对,而字形最下面的一短横,表示有牵挂、难以忘怀,引申为思念、悲伤等。

从字谜中得到多少感悟?

感悟之一:残缺美。未结婚前,男女相恋,如漆似胶,心情激荡,感情浓烈,此时这个“喜”应该是完整的。结婚是男女双方感情的归宿,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此时,“喜”字是一半残缺的,一半喜悦,一半残缺,意味深长。

感悟之二:阴阳喜。从繁体字来看,“喜”由“涕”字改制而来,《说文解字》解释为:“人所喜者也”。意思是人所喜欢的东西。而“忌”由“心”和“己”组成,强调自己所憎恨的人或事。结婚是大喜的事,自古有“无喜不成婚”之说,洞房花烛夜本应当是开心喜悦的事情,但古代人婚姻又多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这种喜中有忌,喜后藏忧的现象,反映人们结婚有的态度复杂,更多的是心有所之思,有所忌之所言。

感悟之三:喜为上,忌为下。这个“喜”字应该念第一声,即喜(ㄒ一)的本字,为上古的蟾蜍图腾(见图)。《说文解字》:“蟾蜍,以为祸兮。”在古时,人们把蟾蜍视为吉祥物,从“喜”的本义为蟾蜍的图腾,而古代习俗在节庆日悬挂蟾蜍的图腾,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而“忌”字,《字汇补》:“古忌切,音忌,目不明也。”,即视力模糊或失明。

感悟之三:福上添喜,福无双至。这个“喜”字应该念第四声,即囍(ㄒ一),在福上多添了一个喜字,表示福中有喜,喜上加喜。福至心灵,福中添喜,人生难得一双笑眼,幸福当中又添喜悦,这是人生甚大的幸福。然而,福不可双重,福无法永久,福上添福不是好现象,福不双至,福不在来。

感悟之四:喜上眉梢,欢天喜地。这个“喜”字应该念第三声即(ㄒ一),喜上眉梢,即在喜悦的心情上加上了喜悦,喜乐加倍,喜出望外,大喜过望。欢喜快乐地上扬眉弯嘴角,眉梢的欢喜上表现着快乐的欣喜,这是一种最为含蓄的表达方式。

欢天喜地,即洋洋得意,形容非常高兴、快乐。

感悟之五:双阴成喜,双缺终身。这个“喜”字应该念第三声,即(ㄒ一)。双阴成喜,因为男女双方都是女子,即阴阳成喜。双阳就是男女双方都是男子,此种现象在古代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相当少见。双缺终身,因为男女双方都有生理缺陷,终生幸福无法如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