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几种紫砂泥?
现在所说的紫砂泥主要是指紫泥,其实清代时期紫砂泥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据《红壶陶录》载:“紫砂泥产于金沙岗,以澄澈凝脂为佳,又名“紫泥”。其浆摊乾,可理船绒、褥草,亦用以抹船。”据此,可见紫砂土使用之广泛,及当时社会对紫砂陶器的重视程度。清初时,紫砂器已享有很高声誉,当时人论述紫砂器制作者及品第高下,如:“绍宜兴诸壶,称名家者,杨氏(杨彭年)、郑氏(郑申)、吴氏(吴英)、顾氏(顾景舟)。”自此壶遂为珍宝,名匠所作更贵,且难得。到近代,紫砂壶名家辈出,型制丰富。
清早期时,紫砂泥可分为三种级别:
A级紫泥,也称“朱砂”,矿脉所出位置在宜兴丁山黄龙山,此矿脉矿层较薄,矿砖不易劈开,故工艺师多拣选净泥,无杂质、无黑锈、无黑点、无铁锈,且色泽均匀一致,致密细腻,可塑性好,含砂量适中,紫红色,烧成后色泽沉稳、紫中带灰,以制作茗壶、器皿为主。
B级紫泥,也称“清培”,黄色,含砂量较高,发泥较容易,胎质坚硬、枯燥,含砂颗粒较多,多用以制作风格朴拙的洋桶壶、四方壶等。
C级紫泥,指产于云南南部,由红色泥经加工而制得的紫砂。色泽深沉古拙,少有人用于壶艺创作。
经过氧化变成红棕色的紫砂泥,称为朱泥。它蕴藏于紫砂矿层之中,数量极少,极为名贵,古人用以制作壶瓶炉等文房用具,如今已稀难得以一见。
清代时紫砂陶器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多。紫砂壶名家辈出,型制丰富。尤其是宜兴珠粒泥(又名“红泥”,现改进为调配紫泥),用它制成的紫砂壶,色泽深沉稳重,为众多壶友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