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紫铜笔筒吗?
以当时人口计,平均每个汉人家庭只几口人,而全国人口总计也不到2亿人,所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水平都是很低的。“君权时代”的官篆、官媒和官匠束缚了手工业者的自由创作,使之绝无可能出现象样的艺术品。而所谓文人大夫,实际上也都是些不通经史、不善写篆、不辨春秋的腐儒,他们只能蒙昧世人和贻误子孙,也不可能造出艺术精品。因而当时的各类艺术品,实际上都很不够看,除了一批勉强算得上的古董外,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传世品都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象样的工艺精品了。
关于文房,清初沿袭明朝制度。至康熙时,御前侍书史琦献《文房考》,请饰文房,乃定置文房四宝,特旨颁告禁止。因为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为了节省开支,所以不得不取消以前御前侍书史所持的文房四宝。但这毕竟是皇家一时权宜之计,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影响。
有关古代文房中某些工具的起源和性质,考其来源,始见于唐代,宋代已非常盛行,在苏东坡的“雅怀”中曾提及过。而明末清初傅山先生的《霜红龛集》注文内,也曾谈到过这种“水笔”。
过去有一种传世的铜质水笔,笔管质地系锡,上镀金镶银,极为华美。通体由顶到底划分为三段,管体前半部较粗上半圆,象是笔筒;后半部渐细。后半部靠近接水口处,有一小圆刺,乃用于就水壶内上下浮摇以吸饮,就象今天自来水笔的吸墨枪一样。而笔筒内则装清水,使笔能够携带方便,永不磨损,这在当时的社会上被认为是十分高级的文具。但由于这种水笔制作复杂,而又需时常补足清水,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只有宫廷和达官贵人之家才使用,在社会上流传并不广泛。
“紫铜水笔”,据传此笔系清乾隆皇帝御用,故又名“御用水笔”。其实,当时社会上的御用之物何止千万,只是由于这种工具很特殊,所以才能传流至今。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曾将少数几支“御用水笔”随手携带在身,在游山玩水之余,赏景吟诗之余,便提笔题字于径间石上、树上。归来之时笔已秃化,且笔无影痕,晶莹透明,不失原来形状。因而“御用水笔”虽是紫铜所铸,但却不掉钴,笔杆质纯无瑕,且笔尖有小圆孔,当书写写到终点时,银帽吞入笔尖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