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著名商号有哪些?
山西票号、镖局、药店等商号在清代声名显赫,蜚声国内外,成为山西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山西票号,是清道光初年到民国时期在中国存在的一类金融机构,它的主要业务是以票汇的方式,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汇兑银两。山西票号的“票”字,就是汇票的意思。“号”是清末以前中国商号习惯性的自称,它的意思不是指店面的分支或者是分号,而是指商号本身的字号——招牌。
清嘉庆、道光时期,山西商人从柜坊、钱庄等原始的金融机构中汲取经验,开办类似钱庄的汇兑庄,但尚未脱离钱庄的性质。道光四年(1824),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首开金融业先河,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票号(汇兑庄)。此后,平遥蔚泰厚、平遥蔚丰厚、太谷大德通、榆次益复源、祁县大德通和同盛祥等著名票号相继创建。道光末年,山西票号相继在汉口、北京、天津、广州、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太原等数十个城市陆续开设分号。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军饷以及官吏薪俸,全部靠山西票号由北京汇往各地。从此,山西票号开始承办汇兑官款和管理京库事宜。山西票号自此名声大振,业务鼎盛。随后,票号业开始向国外发展,票号在北京、汉口、沈阳等地设立分号,在日本、俄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越南、印度及马六甲各国设立分庄,形成“汇通天下”的盛况,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信誉最高的金融机构。山西票号的业务发展到光绪年间达到顶峰,全国16家票号中,山西控制了14家。
山西票号资本雄厚,制度严密,经营有方,信誉卓著。日升昌鼎盛时期,其分号有30多处,在银行制度尚未建立和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汇兑为主业的山西票号对加速货币流通、便利商品交易、促进国内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积累社会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山西票号历经军阀混战、经济恐慌、自然灾害等重重打击走向衰落,仅日升昌等少数几家票号苟延残喘地维持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最后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清康熙中期到乾隆年间,各地商人开始重视山西镖师。当时山西镖行以平遥县推光漆匠陈盛公创立的万盛镖局为规模最大,名震一时。山西各地民间练武成风,在清光绪中期形成了大同、五台山、忻州、榆社、祁县、潞城、运城等武术流派,推动了山西镖行的发展,涌现出平遥兴隆镖局、榆次万源镖局、五台山隆兴镖局等众多镖局。山西镖行进入鼎盛时期。辛亥革命后,土匪横行,山西镖行一度繁盛,随后逐步走向衰落,民国23年(1934)最后一家镖行晋泉镖局在祁县倒闭,镖行退出历史舞台。
清代山西著名的药店有榆次县的益源庆和广誉远。光绪二十九年,山西省城著名中药师柳筱村在益源庆的基础上创建了广誉远药店,以研究、加工、销售中药丸散膏丹为主业,在北京、杭州、天津、开封、广州、济南、保定、西安等地开设分号;民国15年(1926)北京、天津、开封、济南、杭州、广州等地的分号先后关张,民国26年,西安分号倒闭,结束百年盛况。“龟龄集”“定坤丹”等中成药驰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广誉远药店在公私合营中并入太原同仁堂;改革开放后,恢复“广誉远”老字号,先后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药名店”、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全国老字号、山西省文物局授牌为“百年老字号博物馆”,成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