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和清代十两银锭区别?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为清代沿用了明代的银两制度,所以清代初期官铸的银锭在规格尺寸、文字格式和戳记打戳方面基本与明代一致,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清代铸造的银锭重量足色要求更加严格,因为明代铸锭的成色基本在95%左右,清代铸锭的成色基本在95%以上;明代铸锭的“库平”规定为10两,其实际成色重量为9.5两者左右,清代“库平”十两银的实际成色重量在9.8两左右。
二是明代十两银锭大多为官炉铸,而清代十两银锭官炉铸锭减少,私炉铸锭增加,而且私炉铸锭中有相当部分已经使用机器打制。
三是明代铸锭的锭面文字内容多为地名加银两重,清代十两铸锭的锭面文字内容有增加局名加银两重的,也有仍铸地名加银两重的,如山东巡抚鲁宝等局铸造的,锭面为“库平足纹十两”,锭背有鲁宝局的匠人和提秤官的名章等;又如江西萍乡铸造的银锭,锭面为“江西萍乡纹银拾两”,锭背则为“江西总督某某铸母”。
实际上,在清代银元未问世之前,明代官炉铸造的通用银锭作为清代货币,在清代沿用流通相当广泛,所以清代早期与明代末年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而且由于清代前期的几十年间基本上未铸造银锭,所以清代初期使用和流通的十两银锭仍为明代铸造。只有到了清康熙中后期,才开始铸造清制十两银锭。
综上所述,由于清初铸造的银锭与明末基本同一历史时期,所以要把握银锭的年代,不能单靠铭文内容和戳记特征,一定要通过材质的硬度、铜含量及银色的老道程度来确定其年代。笔者认为,银锭的材质成分及其铜含量的老道程度,是辨别银锭新老的最主要的依据,而文字风格、打戳风格(包括戳记的多寡)以及形状偏小是辨别银锭新老的次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