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治面有是什么级别?
清代官服上用“补子”绣上相应的图案来代表其官阶,一品为仙鹤(文)、麒麟(武),二品为锦鸡(文)、狮子(武),三品为孔雀(文)、豹(武),四品为天鹅(文)、虎(武),五品为白鹇(文)、熊(武),六品为朱鹮(文)、彪(武),七品为鹭鸶(文)、犀牛(武),八品为黄鹂(文)、犀牛(武),九品为鹌鹑(文)、海马(武)。其中一至三品为从红袍,四至七品为从绿袍,八九品为青袍。而同治皇帝所穿的是“十二章”龙袍,是皇帝礼服的袍褂,用于祭社稷、先农、躬谒太庙、祭圜丘、方泽、祈谷、祈雨等“大祀”场合。“十二章”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等十二种图案。
日、月、星辰,代表照临四方,有光明之意;山,代表人杰地灵,五岳巍然;龙,代表神异变化,有升腾之意;九州,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斧、钺代表法、礼,即用法度、礼仪来统治天下;宗彝,所绘为老虎与长尾猴,代表忠、孝,是帝王治国安邦的根本;藻,代表洁身自好,清白为人;火,代表嫉恶如仇,“见小害也”;粉米,即白米,以示重视农业,珍惜粮食;黼,即斧头形状,刃在斧内,代表帝王办事干练,勇往直前;黻,为两个“巳”字相背,像两个绞丝,代表帝王做事明辨是非,公正严明。“十二章”可织于一袍,谓之“大裘”,或分为十二段织成,谓之“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