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籍是什么样子?
清初的书籍,从外表形式到内容装帧承袭明代,无多大变化,特别是线装书的装订方法与明代相同。内页仍为单页面式,书眉功能已发生变化,主要用来标注页码和专名线;行数也有变化,一般在每页11至19行,行字数在23至27字。到了清乾隆年间,书籍制度发生变化,每页行数、字数基本固定(书本大小不同的,字行数有伸缩):大字本,行19行,行字22至24字;中字本,行22至25行,行字20字;小字本,26至28行,行字19字。还应提及的是,在宋本时代还有书口上镌刻书名和卷数,至明代就不再有了。而清代又恢复了这一方法;板心记行数,至清代已经十分普遍。
线装书的书封上,钤盖藏书印记,始于晋代,从明至清十分流行。清人藏书,一般在书封页上钤盖,用印章印泥多为朱色,也有用黑色和其它颜色的;书印数目各不相同,少者一枚二枚,多者七、八枚,也有十余枚的。其大都镌刻有斋馆堂名、姓名及别号、籍贯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很大的装饰性,又多为有功力的书法篆刻家所为,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清代内府刻书,除武英殿本以外,尚有“活字”印本。所谓“活字本”,有木活字和铜活字。木活字是根据宋毕升“胶泥活字”的方法,用木料刻制而成,其镌刻方法同刊刻雕版一样,再排版印刷即成书。康熙年间刻印的《荟要》(72本)、《韵府瑣要》(340卷)和《平定準部回部方略》(200卷)等都为木活字本。铜活字始于元代王祯,但无印本书流传,成化十九年(1482)周叙、杨信民等在南京用铜活字印过《宋诸臣奏议》200卷,现也未见有存本。清代雍正初年用铜活字印过《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为铜活字印本中的最著名的一种大书。该书在长达10年的印行中,因翻印次数过多,字模磨损变形严重,后据所印成的书又镌刻雕版5万8千余块,再行印行。其印本有钤盖“聚珍堂”朱印的,是存世的最早的活字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