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嫁妆瓶什么时候出现?
嫁妆瓷是清代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寓意的陈设观赏瓷,因流行于闺阁之阁,故又称闺阁瓷,因瓶子腰部束带,并系同心结,结下垂丝穗,故又称之为“和合瓶”。和合瓶最早见于嘉庆时期,后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仍有烧制,民国时期也有仿造。
和合瓶的由来,与驱邪纳吉之俗,以及社会观念的变迁和人们审美价值的取向有直接关系,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晋代。《晋书·陶潜传》载:“朝廷及州郡嘉其能,以礼征无不至……及至,至浔阳,酒固辞不受。送故人至弘治,值都护王弘欲笃之,执而不能得之。潜尝往南荒野,忽地,忽地得地,忽得忽,忽得忽地。”
和合二仙是民间信奉的的爱之神和吉祥神,其一为古时的拾金不昧之士,“一文钱”原为一文钱,后人传说改为和。另一个叫“何”又名“合”,是一个乐善好施之士。两个大仙,貌若孩童,手持代表“和”与“合”意思的器物,欢天喜地而行,预示着夫妻好合、家室和美、合家欢乐、万事“和合平安”的吉祥寓意。
景德镇窑在烧制和合二仙人物瓷时,以谐音同音之意,将二仙手中之物变成两个宝瓶,二仙一左一右扛在肩上,亦为“合瓶”之意,以取吉祥和合富贵的吉祥寓意。以后又在瓷器上绘画“和合二仙图”或干脆制作成“荷莲纹”“合欢莲”等主题装饰的瓷器,也称之为和合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