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熹平石经帖有价值吗?
熹平石经的产生是东汉以经立学教育政策推行的产物。西汉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国家以黄老学说作为统治思想。至西汉宣帝时,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使儒学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对经书的句读进行了官方审核,并用官方解释取代师法、家法。从此,汉代中央政府开始以经立学,将教育纳入官方管理和统治的范围。其目的是通过官立儒学教育实现官方的文化专制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官家乐府开始对各种经传和五经统一文字,统一语音,统一意义。随着官方统一经文的成功,各儒家大师所掌握和传授的经文、意义的权威性开始下降,经文的含义进一步被官方统一和固定。自此以后,经文不能随意改动,从而剥夺了经师在解释五经时的自由。
东汉建立以后,统治者继续以儒学作为治国之本。一方面,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教育,使官学、私学都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在文化教育方面控制越来越严,五经的解释权和教育的管理权进一步集中到中央政府。特别是东汉统治者对经文的含义控制非常严格。东汉顺帝年间,中央政府颁布熹平石经,将官方对五经的规范解释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太学。从此以后,石经成为判断经传文字正确与否的标准本子。从熹平石经产生到西晋灭亡400多年中,官方共刻石经6次。熹平石经的建置在客观上对统一五经文字和解释五经的含义起了很大作用,对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起了积极意义。熹平石经的树立,使东汉的儒学教育达到空前的兴盛程度,也为后世研究东汉教育提供了实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