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画有收藏价值吗?
景泰蓝工艺起源于阿拉伯,中国元代时传入,明清时,其制作中心一直都在皇宫。《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景泰年间,冶炼铜的技术达到高峰,皇宫中的铜制摆设多以深蓝色釉料装饰,因此出现了“景泰蓝”的叫法。“景泰”是明朝皇帝的年号,“蓝”则是颜色。
实际上,景泰蓝不仅有蓝色,还有红色、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但这种以蓝色为主的装饰铜器做工极为复杂,而且价值很高,普通老百姓是使用不起的。特别是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景泰蓝制作工艺日趋完美。到了清末,宫廷造办处停办,许多宫廷手工艺人流入社会。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工艺品商贩来到中国,收购中国的大量艺术品带出国。景泰蓝因其铜制品的特性,不易损坏,又是中国独有,国外无法仿制,在国外很受欢迎。于是,景泰蓝成为被收购的重要种类。
景泰蓝传到国外后,外国人用其制作了大量工艺品,像笔筒、花瓶等。这些在国外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大量进入中国。虽然也是景泰蓝工艺,但是其图案布局与中国传统风格不同,且制作粗糙,用料低劣。而中国本土的景泰蓝制作水平却日益下滑,加上日本侵略,景泰蓝工艺的发展进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手工艺人重新回到北京,制作水平得以提升。
景泰蓝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达官显贵独享,直至1934年在巴黎世博会大放异彩后,才开始走人中国普通人家。时至现代,景泰蓝艺术已发展成为具有典雅风格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景泰蓝受到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景泰蓝多次当选国礼,远播重洋,其绚丽夺目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世界人民叹为观止。
现代的景泰蓝工艺,其制作的难度也不亚于古时。一套工艺的完成需要30多道工序。首先,制作铜胎,要将数张铜片焊接成铜胎,铜胎的制作包括片活和錾活两种,片活造型简单,錾活造型复杂;第二道工序,制模,用石膏做成与铜胎大小相仿的模型;第三道工序,使胎,将铜胎放在模型上,进行打磨,使铜胎与模型完全贴合;第四道工序,制胎,用铜焊将打磨好的铜胎整体焊接成一件完整的制品,再进行打磨;第五道工序,掐丝,把铜丝掐成各种纹饰,如龙、凤等,用白芨胶(野生草本植物,根茎可煎汁,有粘性)粘在铜胎上固定,再上炉烧焊;第六道工序,点蓝,将釉料填在空隙的铜丝里;第七道工序,烧蓝,将上好釉的铜丝、铜胎一起放到炉子里面烧;第八道工序,磨光;第九道工序,镀金;第十道工序,抛光。
因为工序复杂,因此每一件景泰蓝制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收藏价值很高。近几年,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景泰蓝的拍品数量和成交价格都有了很大提高。2002年5月,中国嘉德以110万元的价格拍出了清雍正的掐丝珐琅象耳炉。2005年,一款铜胎画珐琅双凤纹高足盘在北京海王村拍卖会上以19.8万元的价格成交。2006年9月,香港佳士得以819万港元的价格拍出清乾隆御制铜胎珐琅彩莲花式大盘。2007年北京匡时拍卖会上,一套52件的一代宗师张同禄先生制作的珐琅佳作《吉祥花瓶》以2310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工艺美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