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半两钱有收藏价值吗?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代最长,最成功的钱币。它的铸行长达700多年,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国古钱币历史,它奠定了中国古代钱币的主流形状,确立了中国以铜为主币的铸币制度。从币材来说,半两钱用铜,为中国钱币使用金属奠定了主基调,后来中国钱币主成分是铜。可以说,半两钱开创了中国金属铸币的先河。
目前存世的汉半两钱有几种。汉承秦制,汉初沿用秦半两钱。秦半两钱制厚而重,制作较为粗率,文曰半两,实重不到半两,只有六铢左右,人们称它为“八浇半两”。 但因经过秦末战火和农民战争的破坏,加之秦国统一货币以后,大量销毁东周诸国货币,使铜料大量减少,“用度不足”(即铸造货币的铜不够用)和富商大贾乘机囤积、炒作货币,操纵市场,秦半由于“重而难行”(不好使用)出现钱少而贵的局面。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国后并没有立即铸汉半两,而是沿用秦半两。汉高祖铸半两钱,文曰半两,实重十二铢,但不流通,市上仍是秦钱当用。后匈奴南侵,吕后发兵讨伐,军队远征,“费巨万万”(指花费很大很大)。再加上“民坐(因,由于)盗铸钱,坏井田,刑罚不能禁”(指老百姓毁坏井田,私铸钱币,以至刑罚也不能禁止),故出现了“伪钱日至(日日有假钱出现)”,以及市场混乱、财政困难的局面。吕后当政7年后,在前180年去世,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即位。他在执政的第6年,即前175年,下诏重新铸币,铸“八铢半两”钱。这种钱制变薄变小,与今一元硬币大小差不多。同时对私铸货币、毁坏农田行为的打击更加严厉,规定犯者“弃市”(指在人众集聚的都市市场进行死刑执行)和“其家室资财尽没入县官”,从而结束了市场混乱的局面。前168年,文帝去世,儿子景帝即位。他为了进一步打击私铸,于前156年(也就是他即位的第二年)下诏把半两钱再减重为四铢,并且命令不允许“盗铸”半两钱,违者“没入其家(把犯者全家老小没收入官当奴隶)”。这就是四铢半两钱,其大小与今五角硬币大小相当。四铢半两钱铸行后,货币制度又一次趋于稳定,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于是汉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冶”。半两钱铸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停止。
汉朝虽然承袭秦朝的半两钱制度,但实际铸造的钱和秦朝的半两钱有很大不同。秦半两钱宽缘、饶肉,俗称“元肉半两”。而汉半两钱却较秦半两窄缘、细肉,俗称为“细缘半两”。 五铢钱取代了半两钱后,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我国主要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近740年。直到北周五天元(北周宣帝年号)二年,为了遏制民间盗铸,提高政府的货币收入,汉朝的半两钱制度才被新铸布币“五行大布”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