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书法如何?
2013年,《光明日报》刊登了王家新的访谈(详见附图),谈到他最近出版的六本新诗集、一本诗论集及两本散文随笔集中,除收录诗歌外,还收录了部分书法作品。
在访谈中,记者也问到了他对书法的看法和观点: 记者:对于现在的中国当代诗坛来说,你的书法的意义在哪里? 王家新:我的写作与传统的文人笔墨是联系紧密的。我从小喜欢书法,上大学时又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我的一些诗歌其实就是在“笔墨”的传统里写出来的——用古代语言的方式和传统的精神来写作。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写古典诗词了,但对于那些真正读过唐诗的人而言,这些诗句已如血液一样融进了他们的生命之中;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它们,而不会意识到这是在写诗。至于我的写作,则是对这个传统更直接的一种运用。
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写诗,那时正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最为活跃的时期,但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以古典主义为正统。我也深受这种影响,但与此同时我又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所以我的作品既不是完全传统式的,也不是完全西方式的——或者说,是一种混合式的东西。
从我的写作中很容易看到中国古代诗人对语言的锤炼、对形式的追求,还有他们对“意象”“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能明显看出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现代精神,包括它的批判性和先锋性。另外我还受法国诗歌尤其是象征派的影响,这主要是体现在我的语言上。总之,它既有东方的特点又有西方的特点,而且两者都融合得比较充分。因此当人们在谈论中国的当代诗歌的时候,总会提到我的名字。 我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出国,在欧洲生活了十多年,但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汉语写作,很少用外语进行创作。
在我看来,中文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巨大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如果要用另一种外语来进行写作,那就必须放弃很多东西,因为它们的表达形式是有限的,无法像中文那样可以随意变换。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有那么多优秀作家都用英文写作的原因吧!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要想在世界上得到认可,就必须得把作品翻译成外文才行啊.....
优质答主
不才,有幸得王老师的书字一幅 (当然这不能影响王老师对我的评价) 先放图镇楼 一共两幅,一幅是“静水流深”四尺整张,另一幅是“天地人和”小六尺,这幅字现在被我贴在床头(因为我是单身狗嘛……… ) 这两幅字是我和王老师相识的见证之一哦~~~!还有我写的信呢,都留着呢。其实我还抄了《心经》,但是怕占地方就不贴啦………不过我可以去我家阳台找出来给题主照个照片哈~~~~ 我觉得他写得还是很好的,毕竟人家可是诗人哎……写诗的人肯定对平仄什么的都很讲究啊 而且我觉得他的字很干净呢,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花活。
王家新是诗人写书法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以书法专业自居,也不像有的诗人写的字就是潦草到看不清的那种笔墨效果,而是以诗人的那种情怀与修养在浸润着笔墨的表现力,笔墨的自由度与审美度是其书法作品的最大看点。
王家新书法作品
王家新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行草书文采飞扬,而又不失碑拓风骨的感觉,既具有帖学的妍美劲润的韵度,更有碑学的宽博古拙的气度,行草书作品是作者用笔取法秦汉篆隶,笔势纵横,点画开张,结字欹侧,章法规整,笔走龙蛇,飞白线条一泻千里,使他书写出来的诗句,或唐诗、或宋词,或王家新的诗句,字与字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牵丝萦带的关系,一气呵成,形成了王家新书法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效果。
王家新书法作品
王家新先生是诗人,他写的字自然会带有诗人的那种情怀与浪漫气息,读王家新的字往往会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通透感,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文人风骨,王家新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从用笔的方圆之中,从用墨的浓淡之中,从线条的粗细之中,从结字的收放之中,以及从章法的疏密之中,获得一种审美视觉与审美体验,字的方折与圆润,字的清润与老辣,字的拙厚与空灵,字的自由奔放与法度森严,字的纵横奇崛与流畅贯通,都在王家新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融合。
王家新书法作品
王家新是属于那种不为书法专业的书法创作的“外行”,但是王家新的字又有着专业书法家的笔墨功夫与笔墨表现力,字里的笔墨功夫与字外的文人素养的复合度,文质彬彬,文墨相融,形成了王家新书法作品特有的诗性与书性的双重审美效果,读王家新的字如品诗,如与古人与王家新进行心灵沟通与灵魂交流,那种诗性思维与诗性表达,那种笔墨的自由度与表现力,那种诗性的书写与书性的诗化,是王家新书法作品带给我们视觉美感与灵魂洗礼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