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之法度?

江欣菲江欣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法”在书法理论中主要指什么 1.从宏观上理解,可理解为一种法则或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即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一面; “法本无法而有法,无法之法规”,这里的“法”也是指一定法则和规范的意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法的法度可以理解为一定的笔墨技巧和规则。但书法的“法”与技术的“法”不同,它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又超越技术而成为审美范畴的法则和经验。这是书法区别于一般的技术性活动的根本所在。

2.从微观上讲则指具体的运笔技巧和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笔法)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就有很大的分歧,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何谓“法度”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所谓的法度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艺术流派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因此也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了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的说法 魏晋以降,人们开始崇尚魏晋风度所体现出的自然、自由和洒脱,故有钟张王虞柳赵、二王为首的文人书法的兴起,并逐渐取代汉魏的典重风范 而至隋唐时,隋文帝好古学书,开唐一代风气,唐代帝王又多喜书法,如李渊善飞白,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更是将楷书写得“端严峻峭”,因而形成了尚法的局面 及至盛唐时,书法已臻于极致,出现了以颜柳欧赵为代表的楷书四大家,草书也以张旭怀素为宗,行书则出现“天下称臣”的“草圣”孙过庭。

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首的一批文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对当时盛行一时的“尚法”之风进行了反思,从而形成了“尚意”“尚情”的文艺思潮,并对明清以后的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赵孟頫虽极力推崇二王,但受时代影响却更重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遂形成“古厚之美”的书风 元末明初的书法家董其昌则在赵孟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书家之雄强,自孟氏始”的观点,这不但影响了明代的书法,同时对清初的王铎、颜真卿等也有不小的启发 三、小结 其实我们看上面这些大家的经历可以发现,所谓法并非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 所以我们现在也无需纠结于古代那些先贤们提出的各种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等等,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多练习,多看优秀的书法作品,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坚持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对自己平时阅读书籍的一些总结,仅供参考 PS:推荐一些我喜欢的作者:

优质答主

“法”是学书之初就应确立的原则、规矩,即所谓的“规矩”; “律”是指对书写的规范程度、要求标准等等,比如笔画的形态啊,笔顺呀,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不然的话,你写字就是随意为之了。 至于什么“笔性”“笔法”“笔意”等说法都是后人根据这个范畴里的内容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概括语词罢了……没有实际意义!

能荏瑜能荏瑜优质答主

书法有法度,法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法。技法主要指的是用笔之法、结字之法、以及章法之法。用笔之法是技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技法的主体,结字次之,章法又在其次。虽然我们说技法是书法之法,但书法最核心的还是书法之意蕴,或者说书法之神。用笔、结字、章法都是表象层面的东西、是形。如果从书法的意蕴或者从书法之神上来说,书法是无形的、是无度的。

对于技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不断的书写实践掌握的。对于书法之神、之意蕴、之道来说,则是书者修为的结果。那么对于技法之外的书法之神、之意蕴、之道来说,作为我们来说,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呢?

书无定法,法有常理。对于技法来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的,是鲜活的生命体。虽然技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技法背后则有恒定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规律。对于书法规律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违反,而是要顺从。如果违反了书法规律,那么笔下的线条就达不到书法之线条的效果,结字也达不了理想的效果,所书写的章法也达不到所想要的效果。

在掌握了技法,在顺从了书法规律的情况下,对于书法之精神层面,对于“道”来说,如何在我们的笔底呈现呢?

书法之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者说书法之“道”的层面,这是要靠不断地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可以刻意去追求的。刻意去做,反而做不好。越不去刻意做,往往不经意中,笔下就透出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透出了“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