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以米书法?
王铎的行草,在明七子中,董其昌是推崇得最高的一位,《画禅室随笔》云: “余学书在十七八时,见吴仲圭笔意,遂学之。及见文征仲老笔,始复入晋魏门。至晚岁,乃欲归法于王铎,尝语余曰:‘吾书不如王觉斯远矣,若《圣教序》,十余岁曾临之,但今不复能耳’此言良然。” 可见王铎是在十八岁时拜董其昌为师开始写字的。而在此之前,他已学过“吴仲圭即吴镇,字仲圭”的作品了——也就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又学习了“文征仲指文征明,字征仲号衡山居士”的书法作品(文征明的字写得的确好)——也就是说王铎15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两位古人的作品了! 这与题主所言,相去甚远啊……
再一个,赵孟頫、董其昌等人都说王羲之的字太流易了,不适合学习,所以王铎从明初的沈度入手,这也很奇怪吗? 王铎擅长行草书,早年取法于钟繇、颜真卿、颜真卿,晚年则追求“二王”和“颜体”的风格。他在临习钟繇楷书的基础上上追晋代王羲之,下学明代文征明。由于受苏轼的影响较深,加之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有偏颇之处,因而他的行书多取纵势而略失均衡之美,且用笔偏于方硬;草书则更见纵横之势而无含蓄蕴藉之风韵。虽然他也能写出流畅婉转、风姿绰约的行草书来,但是比起同时代的董其昌还是稍逊一筹。 不过,王铎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王铎一生经历三个朝代,明、清、民国的时期,因此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清末民初,王铎更是被奉为书法大师级的人物。现在研究王铎的书论和笔法的人很多,王铎的艺术成就也备受尊崇。
当代书法界有很多书法家都对王铎的书法推崇备至,如林散之就曾说过:“高奇超脱,直逼二王,力拔千钧,自有一派”,黄苗子说他是“集古之大成者”。 日本当代大书家山中一先生曾说:“当今国际书坛,中国王铎的书迹最受赞赏,世界各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英国尤甚。欧美人士认为王铎的书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优质答主
这问题问的,有点意思啊… 先摆出硬通货再说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之间,国内有个叫马国衡先生的书法家。这个人的字在当时很有名的(毕竟那时候书家少)。他曾经写过不少字,都是给单位或个人写的,而且质量很好。 这人当时是北京青年报的一位编辑,也是业余爱好书法的“业余书法家”,他的字写得很好的原因是他是从民国时代过来的,那个时候大家写字都追求美观。不像现在的人一味求大而丑(我指的是那种很丑的狂草),所以那时候的字其实是很耐看的。 这个人因为为人低调又喜欢收藏,所以在八十年代他死后,一些收藏家的东西就流入了社会。比如我有幸在他去世后得到了一幅他的字。当然,还有一些字被送给了其他的一些单位或私人。 现在呢?这人已经去世了十多年了。他的作品也基本散落在各地了。不过还是有一些精品流在社会上,只是这些作品大部分都被高价买走了,不是普通的小众爱好者可以得到的…… 所以说到这儿题主应该明白了吧? 我只能说这位匿名答主说的对! 这个题目就是个好题目。 其他的也没什么可说了………… 再补充一句 如果说我是托的话,那我肯定是个没有职业道德的托儿…… 因为我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来问我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种问题很能挑逗起我的情绪而已。 所以我也就没客气直接喷了他。
何绍基书法成就最高,植根于碑版而加以行草变化,独创回腕执笔,且能浓淡兼施,刚柔互济,于圆润流美中骨力洞达,在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楷书取法颜真卿《颜家庙碑》,用回腕法写出了个人特点。行书学王羲之、王献之兄弟,流畅而有韵致。其所为篆书取法邓石如,以楷书笔法写篆书,别有风味。其书法功力极为深厚,所临碑帖逼真。偶刻印,“以书入印”,与包世臣、赵之谦、吴昌硕等同为现代篆刻宗师。一生写日记27年,160本。
对联,是中国文学一特殊体裁,其长短、宽窄、笔画之繁简,均无定则,写时颇难,作时更难。何绍基对联极富文采与特色,人称“天下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