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苍蝇翅大不好吗?
“翠性”又称为“苍蝇翅”,是指翡翠表面出现的片状或针状光泽。当阳光或灯光垂直照射在翡翠上时,可以看到这些亮晶晶的“翅膀”;当光线倾斜照射在翡翠上时,则看不到翠性。 翠性和苍蝇翅是翡翠特有的特征之一,它是由翡翠表面的矿物颗粒形成的。对于玉石品种来说,透明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如白玉中的羊脂玉、青白玉等,但翡翠却不同,高透明度的翡翠反而便宜,原因就在于翡翠的透明度与翠性有关。
有翠性的翡翠说明其内部的结构粗糙,透明度低,反射光的能力差,所以看起来比较呆板。相反,没有翠性的翡翠,即无色或色很淡(如浅绿色)的翡翠,其结构较细腻,折射出的光线较强,给人以晶莹透亮的感觉。当然,这种无翠性的翡翠往往价格不高。 但并非所有的高档翡翠都没有翠性。有些高档翡翠,由于存在严重的泥化现象,颗粒非常细(用10倍放大镜观察均呈纤维状),光照在上面会产生很强的漫反射,同样可以形成翠性。不过,这种由于泥化现象产生的翠性,亮度及颜色都会打折扣。 在购买镶嵌翡翠首饰时,最好选择有翠性的,因为无翠性的首饰其翡翠可能为B货或C货。
苍蝇翅是翡翠行业内用来形容一种特殊光学效应的术语,指的是在光的照射下,翡翠具有像剥开的青皮核桃表面上那种略带翠色的银白色反光,或像暗绿色苍蝇翅膀上的那种钢油光的反光效果。由于中国内地早期翡翠市场多来自于缅甸中国边界一侧的密支那,而当地习惯以本地特产的青皮核桃的反光来与翡翠的这种反光效果相比较,而在中国广西边民和云南腾冲一带的翡翠经商者中,习惯以“绿苍蝇翅”或“紫苍蝇翅”的术语来表示这种光学效应,二者比较,后一种术语更为直观一些,故“苍蝇翅”一词越来越流行。用专业术语来说,具有这种光学效应的翡翠属于“纤维状交织结构”,俗称“细糯”或“糯化种”,而颗粒比较粗大、比较松散的结构叫做“粗糠种”。
有的翡翠内还常有透辉石、透闪石、角闪石等一些次生矿物矿物化作用形成的细小针、柱状晶粒,这些晶粒呈无序状纵横交错排列,使翡翠呈现出一种“纤维状交织结构”,同时形成翡翠的“苍蝇翅”效应。
具有“苍蝇翅”效应的翡翠,质地细腻,晶莹清透,翠性特征(这种粒状特征俗称“翠性”)不明显,玉质滋润,一般颜色和底子都不会太差,所以人们有“不见苍蝇翅,莫买仔料”一说,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出了“苍蝇翅”的翡翠都是好货,也有“细而不净”的“糠壳种”、“大水种”、“石灰水”等,这些翡翠内“苍蝇翅”的出现只是表明此翡翠的内部纤维状晶体交织程度比较高。
有的翡翠颜色浓绿,但由于透明度较差,颗粒较粗,晶体结构较松散,同时由于外皮的黄色或棕色铁染色较深,内部颜色的显示不充分,显得“闷”不亮,这种翡翠的行话叫“老坑翻砂”,翻砂指透明度差,这种翡翠内也常有“苍蝇翅”,但不仔细看却并不容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