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玉比翡翠耐看?
因为“耐看不耐戴”啊!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5月18日至22日,在云南保山举办的首届中国玉石器博览会中,共有349个玉雕作品获奖[1],其中,白玉、青白玉及青玉作品共计247件(组),占获奖作品总数的71%;
同样在2016年的春季杭州珠宝展上,有统计显示,532件参展宝石玉器中,有高达304件是和田玉作品[2],可见玉友们对“白如玉”确实青睐有加。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白玉作品的材质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大部分都属于山料,而且打磨成型的形状多为素面块体且厚度较薄。
其实,最好的玉质应该是一种颜色纯度高,质地温润,油分饱满,表面光洁,厚度适宜的“软玉”,这样的玉材才是制作精美玉器的基础。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玉材却并不多,好的碧玉原料虽有,但色调过于浓重,用来做精致的小件器物的材料很难找到;好的墨玉原料也有,但黑白分明的色彩界限使得创作空间有限;最好的白玉山料虽然洁白细腻,油润度高,但普遍料大形笨,难以雕刻。 正因为目前优质的玉材比较难得,所以工艺师们在选材的时候往往会对材质的质量和特征加以评估,如果质量较差或者特征明显,容易影响最终成形的作品效果,那么就会选择用其他材质的玉石来制作,而首先考虑的对象就是白玉。 因为除了具有柔中带刚的特性外,白玉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与其它所有色系的玉材都能搭配在一起。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一块质地细腻的和田白玉雕出精致的把件,也可以运用一块色彩明亮的青海白玉做出韵味十足的吊坠,还可以用一块质感厚重的韩国白玉雕琢成巧妙绝伦的挂坠……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玉材,我们都可以找到白色的部分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使整件作品看起来柔和而不失灵动,协调而富有变化。
白玉和翡翠这两种玉石的对比,一直是很多玉石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色彩和外观上,很多A货翡翠是白玉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白玉却拥有翡翠所没有的厚重感,就是说白玉更耐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白玉的矿物成分是透闪石,翡翠的矿物成分是硬玉也就是辉石。透闪石是1:1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硬玉是3:1架状结构的硅酸盐。透闪石的折射率1.62,硬玉折射率1.66。
白玉主要呈结晶集合体状,为纤维状交织、粒状,半透明至不透明,所以光进入后很少被反射出去,反射的光量少所以显得比较暗,光进入玉内后也几乎都散射消耗于玉内,出来很少,所以,白色,黑色反射全部光,看上去深,也就是暗且厚重。
翡翠由微晶或细晶组成的,也就是结晶比较粗,硬玉是均质体,也就是各晶粒之间的理化性质都很均匀,则光进入后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了反射,反射光量大所以显得比较亮。部分反射后的光进入玉内,也有折射出来的,出射光为白光,所以呈白色翡翠,颜色成分,可以呈色离子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在玉内夹杂一些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矿相的结晶形式进入,所以可有各种颜色出现,各种颜色的光都有出射,所以色彩鲜艳。
翡翠中的玉化程度较高的水料、冰种或玻璃种的翡翠,玉化程度较高,结晶非常细,接近于隐晶质了,所以也有较大的透明度,而且玉化很好的“白地”颜色也很好。
白玉是呈纤维状(毡状)集合体的结晶构造,光进入后很少反射,而且进入后的光能几乎都消耗在玉内,出射很少,看上去厚重且暗。
翡翠由微晶或细晶的结晶质集合体组成。玉化程度好的优质翡翠,结晶很细,玉的结晶具有均质性,出射光能较多,色彩鲜艳,透明度很高,“白地”很好。
白玉和翡翠都是易出裂隙的玉,白玉多呈星点状裂隙,翡翠多呈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