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注色和原色的区别?
1、颜色不同 天然翡翠是自然形成的,其颜色是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如一块天然翡翠上部分的颜色较深、下面则会变浅;如果一块天然翡翠全部是绿色或全部为淡黄色等,那么就是造假的了,即“假翡翠”,而染色的翡翠也是“假翠”的一种。 “染色”主要是人工添加有害化学剂的方法来改变翡翠原有的颜色。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不少翡翠是经过“染色”处理的,这些染色剂多为重金属离子或者带有色素的离子。 例如,铬离子的加入使翡翠呈浓艳、明亮的翠绿色(俗称“烧翠”),铅、汞等的化合物可被色素细胞吸收而产生颜色,因此这些金属元素也能导致翡翠变色。 而经过染色剂的加入,可使原有色泽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新的色彩,从而增加翡翠的颜色饱和度。不过这种颜色的加成不是永久性的,日晒雨淋或是表面摩擦等都会使其逐渐淡化消失。所以,通过染色使翡翠增色的效果是不太明显的,时间也很短暂。 除了染色剂以外,一些矿物油、环氧树脂、透明指甲油也会造成天然的翡翠染上颜色,使它看起来更为艳丽。当然,这些都是含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对身体危害极大。所以在购买时,一定不要买带有颜色荧光的翡翠!
2、鉴别方法 由于染色剂多附着于翡翠的表面,且着色部位比未着色部位光泽度更强,我们可以采用透光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法或化学药水浸泡法等方法来鉴别是否染色的翡翠。 还可以通过观察法来判断—天然翡翠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表面一般会有瑕疵、裂纹等,而人造翡翠则光滑明亮,毫无瑕疵。
最后还可以掂重量法判断,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鉴别真假翡翠,因为真的翡翠密度较大,会明显感觉到“打手”;如果是假的翡翠,手感则会显得轻飘。但要注意,这种方法对于辨别A货翡翠与B货翡翠的效果并不理想。
染色翡翠也称为B+C货翡翠,分为先注胶后染色和先染色后注胶两种情况,染色主要是利用物理原理将颜色渗透到翡翠的内部结构中,利用高倍显微镜或者二色镜等设备下,可以见到入侵的色剂。染色翡翠的颜色与天然翡翠的颜色有很大的不同,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区分出来的。具体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颜色
染色翡翠的颜色一般比较鲜艳、不自然,色调比较单一。绿色不呈明显的祖母绿色调(即偏蓝绿),而是呈比较鲜艳和比较均匀的绿;偶见有黄色或暗红色色调,颜色多见有“刀切状”接触、分界十分清楚。
2、色形色貌
染色翡翠的颜色分布是沿着翡翠的裂隙、粒间(多为网状、脉状)进行充填,染色不均匀,裂隙愈复杂颜色愈杂乱,颜色呈丝缕状、波纹状、浸润状、团块状及放射状。侵入在钠铜辉石中颜色较浅(浅粉红)和绿色、在绿辉石中颜色为深绿、暗绿、在碱性角闪石中颜色为黄绿色或淡黄色、在硬玉中颜色为砖红色。染色翡翠的绿色在钠长石和碱性角闪石的颗粒内部几乎没有,绿色颗粒越小、越透明,色就越浅,甚至无色。染色翡翠的“色形”呈丝缕状(染色翡翠有沿颗粒间或裂隙染成的丝缕状色彩)。颜色多为丝缕状、网状、团块状,“色貌”庸俗不正(染色翡翠因颜色的形成机理与A货翡翠不同,色调与A货翡翠也有较大差异,常呈暗绿、绿、黄绿等色调,而A货翡翠多呈祖母绿、绿等色调,“色貌”庄重)。
3、紫罗兰色
染紫翡翠的紫色一般比较鲜艳,紫色在硬玉、绿辉石和碱性角闪石中呈纤维状分散,而染色翡翠中紫色浸染在钠长石中。
4、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染色翡翠的颜色常渗入钠长石中或充填粒间,而在硬玉中颜色却很少。硬玉颗粒越大、越不透明,颜色就愈饱和,硬玉颗粒越小、愈透明,色就越浅,甚至无色。在颗粒均匀、细小、透明的翡翠中几乎没有颜色,“水”(透明度)与“色”互不相容。天然翡翠的“水”与“色”的分布虽不一定一致,但颜色较细,可成团块状、丝缕状及放射状,颜色可浸润地进入硬玉内部,呈渐变状态,“色”与“地”可互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