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清有股票吗?

石以超石以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的,这个我熟,在圆明园里就见过。 记得那还是乾隆爷六十寿辰那年,为了彰显大国雄风,老佛爷下旨在国内推行洋人玩的“股票”游戏。并派皇四子永珹去督办此事,命直隶总督李卫负责具体实施。 李卫是个聪明人,他通过户部和内务府买进了大量银票,又用这些银票从民间收购了上亿的铜板(当时银子、铜的比价是10比1),把这两样“玩意儿”放到市场上后,立即受到士绅和商人们的热捧。大家争着要买,价位也炒得很高。 不过这些不是真正的股票,而叫做“官票”或“钱票”,面额大小由朝廷指定,不能兑换现金,也不能买卖。但每笔交易政府都要抽成,100两银子的买卖要交5两的税,200两的要交8两,依次类推,这显然是对民间金融的垄断行为。

更可气的是这种官票必须到指定的“汇庄”去兑现,而且只准提现,不准套现,想拿这笔钱去做买卖是不可能的。 当然对清廷来说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体现国威(洋人都能玩我们为什么不能);二是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和分红双管齐下);三是加强控制(无论什么买卖都必须经过政府的“汇庄”,也就是说朝廷一手给钱一手收账,你想把钱挪作他用?没门!)。

除了上面这种官票外,还有一种叫做“股东证书”的“玩意儿”。这就是最早的有价证券,也是最早出现的 “股票”。它的作用跟现在股票的作用差不多,即证明持证的股东拥有企业(乾隆钦赐的皇家御窑厂)的部分产权,可以按股分红(二八分成,皇帝八成就相当于现代的上市公司分红)。

但这种“股东证”只能用于皇室专用,严禁私人交易,其实就和现在的基金一样,是一种不成熟的证券品种。

皮思成皮思成优质答主

我国在明末清初时,就开始萌芽类似西方股份制的企业形式,如“柜房”等,这种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票号”。山西“日升昌”票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升昌票号于道光四年(1824年)开业,总号设在平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设有分号,还在新加坡、日本、泰国、朝鲜等东亚国家设立了分号,营业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中国。

日升昌票号开业时资本为2万两白银,分为20股,每股1000两。日升昌的创始人是雷履泰,他以2000两银子买下了2股,成为股东之一。

其余18股是向外人募集的,募集者须带利息交付,年息约定不低于36%,即每年付1000两做利息。也就是说,当时购买1股日升昌股份,就要付出1360两银子。

日升昌票号发展到鼎盛时期时,资本增至50万两。虽然当时已具备了股份制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还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它与现代股份制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别。

比如当时仍实行“本银不还”等制度,其股份还不能自由买卖和转让,仍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严格意义上的股票,应当出现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