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何时传入中国?

公冶莲菲公冶莲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6世纪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最开始的是葡萄牙人,然后就是荷兰人,最后才是英国人。 明末清初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中很多人都有绘画技艺,他们给中国带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颜料,开始有些中国人对他们的“西画”“东视”。

也有外国画家直接给中国人写生画画的,比如意大利人郎世宁就曾为乾隆皇帝及其后妃作画。但当时并不流行,只是一些文人雅士有此嗜好,且水平也都不高(最高明的要数雍正皇帝了),主要还还是外国人给中国人“西画”东渐起到推进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提倡“德先生”“赛先生”——也就是科学和民主,而之前几千年中国一直都是“德先生”没进来过,“赛先生”也没有进太多,所以科学和文化在近代才得到传播和发展。

而美术也一样,以前都是画“圣贤先哲”“文房四宝”“梅兰竹菊”“松鹰牡丹”,或者文人画那种只可品不可观赏的画——也就是具有相当审美情趣,却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欣赏,更别谈普及了。直到西方美术尤其是油画的传入,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出现了,它刺激了中国人的感官,让人们对于“美”有了新的认识——于是艺术开始朝着大众的方向发展。

郦子洋郦子洋优质答主

15世纪中叶,以油彩在木板、亚麻布等材料上作画的欧洲油画传入中国。

明末清初

油画艺术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传教士们以他们写实逼真的绘画技能为中国人画像。当时的皇帝、官员、士大夫等上层人物对西洋油画技艺十分钦佩,从而使油画在中国上流社会具有较大吸引力,推动了当时“西风东渐”的进程。油画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

清代晚期

清政府与西方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些为皇帝、太后、官员画像的油画家,包括中国学生在内,被先后派或被邀请到中国北京,从而使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这一时期来中国在北京等地工作的西方油画家主要有美国的郎世宁、艾启蒙,比利时的安德义,法国的王致诚,意大利人艾鼎士和意大利的画家,他们除了给皇帝、皇后以及王室人员画像外,还为宫廷作画,描绘宫廷生活等。中国学生有来自南方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罗文浩(JohnLazzaro)、英国的白雅蒂、英国的画家慕维廉、法国的德贞、德国的医院等在北京培养的学生,其中较著名的有蒙古族人富察·常璋(别号四维)、汉族人丁冠五以及后来赴美国专攻西画的周树葵等画家。他们所作或所参与的油画作品主要有《平安春信》、《十喜图》、《百骏图》、《出猎图》、《瑞谷图》、《仕女婴戏图》、《同福园牡丹图》、《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和《端阳故事图》、《花萼联辉图》、《法华落英》、《御制耕织图》等20余幅(组)。其中有一些是历史风景、人物、花鸟等巨幅油画作品,还有不少是中西合璧的油画、工笔重彩、工笔设色以及玻璃油画(反面油彩)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宫廷中和王公大臣的家庭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西画油画风气。如乾隆的第六子绵德在邸第中,“延中西画士,日事绘事”,其中就有清宫西洋画师艾启蒙。可见,当时在上层人物中,对于油画的兴趣十分浓厚。除了清宫廷和王公大臣家里有油画创作活动外,传教士们在北京(如南堂等地)、山东、河北、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进行过油画创作和教授油画活动。

20世纪初

油画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以个人名义赴日本、欧美研习油画的留学生。他们回国后,一些人在北京(李铁风、李毅士、胡根天、王悦之等)、上海(刘海粟、周湘、丁悚、陈抱一、陈抱云、吴梦非、冯一飞等)、广州(李毅士、胡根天、李铁风等)、杭州(林风眠、吴法鼎、张书萍、吴宇等)、昆明、香港等地开设了私人美术学校和美术社团,并进行了油画创作。有一些人继续出洋深造,如徐悲鸿(画派)、颜文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还有一批人从事油画艺术的研究、试验和创作,如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宋如海和画家许幸之等。这一时期在中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油画作品,如《巴黎的公园》《丽人行》《墨熊图》《人景图》《玉泉山》等。同时,在北京及南方沿海城市的一些西式建筑中,出现了不少西洋油画装饰。在中国艺术界和文化教育界,人们开始注意研究油画艺术,开始学习西洋油画技法,并介绍西洋油画。西洋油画开始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和家庭及展览会上。这表明油画在中国具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基础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

这一时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艺术院校开始正式设立了西画系和油画课,如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徐悲鸿任西画课程教师,李毅士继徐悲鸿以后长期任教和主持西画系工作,还有王悦之、齐振杞、吴作人等教学)、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吴法鼎任教)、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李铁风、王悦之任教)、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徐悲鸿、吴梦非、乌种恩、吴大羽、王式廓、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