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椭圆古钱吗?
题主可能不知道,我国古代除了圆形方形的铜钱、铁钱之外,还曾经发行过一种特殊形状的货币——椭圆形钱。 这种椭圆形钱的起源,和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有关(不是我们现在用的那种“交通”的交字)。
据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起源于南宋年间,当时四川地区流通的“交子”是一种印刷品,但是可以兑换银两或铜钱。到了元朝,这种交子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从纸币变成了铜币,而且形状像鸡蛋一样扁圆,被称为“银卵”,到明朝开始改称为“元宝”并沿用至今。 而另一种和“元宝”齐名的古钱——“通宝”,其实是仿照“银卵”的造型而制造的,因为“通”字中间有一道竖线,故称“通宝”;如果首尾两字分别叫“宝”和“通”,那就是“宝贝”了。 在明朝中期以前,除了圆形方孔或者铸有各种纹饰的钱币以外,还有一种叫做“异形钱”或者“怪钱”的钱币,就是这种上宽下窄的梭子状“通宝”。 不过,这种“通宝”有个缺点,就是难以辨认。比如我这样不擅长理财的人,看到这种造型怪异的币种,很容易认为是“元”或“文”。这种奇怪的“通宝”并没有流行多久就被圆形方孔大钱取代了。只有一些偏僻乡村的贫穷百姓用不起铜铁等材料铸造钱币,用竹子木头削成竹木片来充当货币,这种竹木片形状长短不一,但是大多比较宽,类似“元宝”的形状。
椭圆古钱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臆造。实际上,在明代就曾经发现过椭圆钱。明嘉靖年间,陕西府谷县黄河西岸曾经出土过一枚制作比较粗糙厚大的椭圆形的青铜钱。椭圆古钱被发现时,正面铸有九叠篆的“用”字,背面还有两个符号,像一“王”字而无横笔。钱体长径三寸,短径二寸五分,厚近二分,边宽一分。当时的府谷学官汪镗得到此钱后,曾铸造了很多铜模,用来教授学生辨别文字,因此影响很广。清乾隆年间,府谷县令魏礼,曾在汪镗当年铸造铜模的地方取土,也得到数枚,但较原钱小一些,且“王”字有横笔了。
汪镗对这枚椭圆大钱考证后,认为是黄帝时代钱币。魏礼认为是炎帝时货币。后人对椭圆古钱年代考证的,有谓舜时者,有谓汉时者,但都是以传说附会为主,都没有确凿根据。这枚椭圆大钱究竟年代为何?价值多大?历来就是疑案。
椭圆古钱的下落,历朝史籍中无明确记载。清嘉庆《府谷县志》曾说:“钱今存府学钟楼楹间。”据此可知,椭圆古钱在清嘉庆年间还有实物,存于旧府谷县孔庙内。
后来,由于黄河西徙,府谷县在明时的旧县址被湮入河中,所以清嘉庆年间府谷县孔庙内的椭圆古钱也便销声匿迹,下落不明。因此,汪镗当年铸造的椭圆钱模便成了仅存的实物,被许多古钱收藏者和爱好者当成珍品加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