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错版邮票有多少种?
1980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J23《长城》普通邮票一枚,该枚邮票由邵柏林设计,采用影雕套印工艺印制,T.61-2《古塔》小型张一枚。在印制的700多万份的《长城》邮票和300多万份的《古塔》小型张中,均出现相同比例的印错,而且两批错误完全一样,都是将“边”字少了上方的一点。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错票。 随后又发现,1987年发行的《泰山》普通邮票1枚,1984年发行的《齐白石作品选》小型张1枚以及《牡丹》、《竹》、《菊花》三种小本邮票中的部分邮票也存在相同的文字错移,错移位置及错差均为3个。 这些错票被集邮者们称为“八零式错票”。
还有1984年的《齐白石作品选》双连张、1982年和1985年的《长江三峡》双联张各有一枚出现同样的错漏;而1980年的《古塔》(2-2)和1982年的《孔子》(3-3)小型张,则各有一枚图案倒置;最绝的是1967年的《工农兵学商》全套6枚中的第二枚,竟然把“工”标中的“大”字挪到了“工”字的左上角…… 这些错漏虽然百出,却无一例地把错误指向了同一个人——负责校对工作的编辑王树文。
在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共出现过5枚错票,分别是特468错版毛主席像、特38(3-1)普罗米修斯下凡、特38(3-3)送火种给穷人、特42金鱼(18枚连票)及普12(25-1)马。
特46 8错版毛主席像邮票
错票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图案设计阶段失误,例如普12(25-1)马由于图案设计的透视关系严重失调,印出的邮票在“马头”处明显有错位。二是在印模制版过程中的差错,例如特42金鱼(18枚连票),是由于印制过程中印模未安装好,在印制中产生了重影。三是制版技术缺陷,这是早期胶版邮票由于制版时网点加叠而使颜色发生变化产生的。四是印制加工时产生的错误,例如特4 68错版毛主席像邮票,是由于印制时的胶片漏光所致。
在新中国邮政史上,错票还包括漏齿、竖版、横版、水印倒置等。
漏齿属于加工过程中产生,例如1997—13中国邮政今后三十年发展宏图(小型张)漏齿。横版、竖版则是在邮票发行时因情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例如1954年发行的纪36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195 7年发行的特16我国第一根国产油管、1971年发行的(35)良种--大栗子红马和1973年发行的J.6首都国际机场,就存在有竖版和横版的异样邮票。水印倒置则主要在印制过程中产生的,例如普6“红太阳”(普6-4、6-5、6-7、6-8)就有水印倒置存在,其中普6-7虎倒置水印票已列入漏齿、错字、变体邮票目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