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庚午是什么意思?

楚雅梓楚雅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癸亥”就是“干支纪年法”,是上古人类发明的一种“推算农历日期的方法”(注意不是阴历)——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对应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第一个节气立春对应的阳历年份标注为“干支纪年法”的“甲子”年;第二个节气雨水对应的阳历年份标注为“干支纪月法”的“乙丑”月……每一个月都是如此推导而来。由于一个节点对应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所以每一年都有两个“干支纪时法”对应的名称,如2017年为“丁酉”鸡年、“辛卯”兔月等等,而每个季度也有两个称呼——“上浣”“清和”等等。

至于题主提到的“庚午”,就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词,表示“庚”日地支为“午”的日子,如“庚子”“庚寅”“辛丑”……由于一天之内有十二个时辰,即从子时到亥时,分别用“甲子”“乙丑”……表示,每天有一个“干支纪日法”的名字。而每个月三十天左右,共有四个“甲辰”“己巳”“甲戌”“己亥”日,其中“甲”代表“甲子”“甲戌”“甲申”“甲午”,“己”代表“己巳”“己未”“己卯”“己丑”,“甲”与“己”的每一组合就表示一个月的一天,这样算来每月(30天)就有9个名称。同样道理,每年有三个“甲子”“乙丑”……“辛亥”“壬子”……循环往复。

那么这么复杂的计年计月计周计日的方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对于古人来说,这种计日方法的好处在于无论农历还是公历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记录时间,而不会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

其次是这种记载方式有很强的规律性,便于人们长时间记忆(比如人们可以记住“甲子”然后推出“丙寅”“戊辰”这样往后推,而忘掉“乙丑”“己亥”“壬子”这些中间项);

其三是古代没有闹钟手机之类的工具提醒时间,这种规律性的纪录方便人们根据节气日期安排作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象征!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智慧,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努力让它发扬光大!

查宜初查宜初优质答主

庚午年的干支纪年方法是中国先民根据十二种动物的习性、取向及规律,归纳出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的十二个属相及其习性、取向和规律,而产生的十二年一轮回的纪年方法。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周,确立于战国,用于纪年时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方式,古人称之为“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干支系指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子、丑、寅、卯等称为“地支”,干支两字相配,用以记录年份。据传这是由我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哲学大师黄帝发明的。

现在农历年,所采用的纪年是中国干支纪年法,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有10个字,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字,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顺序相配,由甲子到癸亥,六十个字成为一个循环,即一个甲子,纪年时将天干字前加上农历年字,地支字前加上丑字。

我国传统历法用干支来纪年时就以农历立春为界,立春之后开始进入新的一年,立春是什么日期,取决于太阳的回归运行,因而干支纪年与公历每年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1912年到1919年,我国先后发生过三次日全食,分别为1912年6月15日、1918年6月21日和1919年12月21日,但都不是辛亥年发生。辛亥年始于1911年农历正月初一(2月12日),止于1912年农历正月初一(2月3日),这期间没有发生过日全食。

“庚午”是其中的一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