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古代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按照活跃的时代来分,大致可以分成六代。 汉魏南北朝时代(1400—500年)的书法家以汉魏六朝为多;唐五代时期(600—900年)书坛大家辈出,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为代表;宋朝(960——1279年)时期则是文人士大夫书法崛起并大放异彩的时代,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引领书坛;元明两代(1368-1644年)书坛大家少,但各有风格,以赵之谦、邓石如为代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1645—1722年)书坛由明入清,大家不多,以董其昌、王铎为首;到了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年)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吴昌硕、赵之谦,再往前推,康有为等为代表;现代(1912年至今)书家代有人才,风格多样,以胡抗美、于右任、林散之等为标志。
总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但要说最巅峰的代表,我认为是魏晋六朝和唐朝两个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的书法家们不仅自身书写水平高超,而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魏碑四大家的张猛龙碑、郑文君碑以及钟繇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写的《兰亭序》《洛神赋》,智永和尚的《千字文》,颜真卿写的《多宝塔感应塔碑铭》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历代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之一。
再说唐朝,李邕的行书、褚遂良的楷书、怀素自创的狂草,还有颜真卿的楷书、杜甫诗句的草书,这些作品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弃官后与东土名流谢安等交往,放情山水,以诗文自娱。
王羲之善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古迹,吸纳众家之长,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化篆、隶、八分、章草为一炉,创造出温润妍美、遒丽劲健的独有书风,世称“书圣”。
王羲之行书字帖《兰亭集序》20个经典句子,句句经典,受用一生!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大臣。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幼年时因天资极高,而被王羲之悉心教导学习和研习书法。
王献之自小生活在书法世家,幼年时跟从他父亲王羲之练字、画画,后来又跟父亲学习文学。27岁时出任大司马长沙桓王的参军,后来任安西将军谢安的卫将军,再后来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义兴太守、北将军及中书令等职,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王献之的作品很多,楷书的有《洛神赋十三行》,行书的有《鸭头丸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新埭帖》、《廿九日帖》、《鸭头丸帖》、《送梨帖》、《东山帖》等,草书的有《青州帖》、《鹅群帖》和《一笔飞白团扇刻帖》等。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从小就喜欢练字。王献之七八岁开始学书的时候,王羲之还曾指着家门前的十三口大水缸,对他说:“你要想学好书法,这十三口大缸里的水就足够你用的了!”王献之点点头,说:“就照您的吩咐去做!”
王羲之的字被称为“古法”,王献之的字被称为“今法”。王献之的“今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一步“线条化”,使书法艺术线条在平和简静、遒美爽丽中又获得了灵动飞逸的艺术效果。“羲之书字字神俊骨清,浑然天成一种风度,而小令(王献之)笔势媚美,无一点尘土污人,其潇洒也。”“古人谓大王雄秀出于天成,而小王神骏明丽出以己意,皆学之不能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