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澄泥研怎么制成的?
以前在陕西看过制作过程,现抄录部分过来 以制砖来说明,其他类似 取黄土,经加水浸泡、粉碎、过滤后,得到含有一定浓度的石灰液。 用这个石灰液来浇注成型的砖坯。 把成型的砖坯放置在特定位置晾干。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后面要刷浆。这步做不好就会发霉。 等砖坯干燥后,进行打磨,去掉表面的砖皮,使里面呈红色,这一步叫做磨光。 然后就可以刷上防霉防蛀的药水了(其实就是在浆料里加入少许药水),风干后就可以入窑烧制了。
烧好的砖呈红褐色或者酱色,表面有一些细孔。用来烧制文房用品的砖,一般比普通的砖要薄一些,尺寸也要小一些。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清代澄泥砚的原料都是黄河淤泥,也有其它泥土制作的,不过数量应该不多。
我在网上搜到一个专家说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现在的黄河已经不能和以往相比,现在黄河的水质好太多了,用现在的黄河水做出来的砚台肯定没有过去的好。而且现在的采掘技术也比以前要好太多,以前的澄泥术现在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代的澄泥砚,其实是根据唐代的记载制作的,实际上唐代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做的。所以啊,现在有很多仿古做旧的假澄泥砚,用料讲究,工艺精湛,但是毕竟不是古代的原料和工艺做出来的,终究有些差别。
我是这样认为的。
澄泥砚选料严格,制作讲究。一般多取黄河、澄泥砚汾河、渭河入海口积淀的细泥,经漂洗去杂,反复淘炼,制成类似制陶的泥坯,然后设计雕刻,高温烧制而成。澄泥砚不怕水,不漏水,敲击有金属之声,色有鳝黄、蟹壳青、虾红、紫色、碧茶等等。澄泥砚发墨快,研出的墨汁易贮存,盖上砚盖,数日后砚池仍湿润如初。澄泥砚的制作始于唐,当时主要以制陶工艺技术为基础烧制澄泥砚。澄泥砚成品不施釉,而是运用雕刻、填(堆)彩、剔花等工艺技法。唐代澄泥砚的制作方法不载史册,只能从后来制作澄泥砚的技法中探寻其制作方法,唐代以砚为主,有长方形、圆型、随型砚等。宋代的澄泥砚,据记载,宋时,太原金石学家韩道昭(954-1028),常在绛州做官,据他记述:宋代澄泥砚多“以虢州窑泥为下,解县泥为中,绛县淤泥其上”。制作方法为“烧之颇费”,“先以绢袋盛泥,置水中,荡去粗滓,以细绢筛之,入腻、澄之,曝干以模中作匣”。再用“铜板盖而捺其上,令坚滑无比。其黑也,加蒲穰米汤,搅澄之。用火烧成烟,故名(烟翠色),外用金、银为饰,间施以釉,则非纯然之砚”,而且澄泥砚“叩之声清,坚而易发”。其形则“有龙凤之状,或连珠龟文之形,方圆规矩,亦有作箕状”。其文采用“篆隶镌之”。
明代制作澄泥砚的方法,比宋时制作更为精致,其“制法用绢袋盛泥,置水中洗涤,去粗砂,用细绢再三淘澄,和以白沙及胶,入匣中,压令甚坚。候干透,用刀刻成砚样,或全用泥土合细沙为之,仍以细罗筛罗过,用砖灰调和,入木匣打作薄片,日晒令干,再用砖灰反复十余次,渐加研磨,使令平滑。后用烟熏黑,再用细沙水研钻纹,即其用也,以细铜铁板压盖其上,务令人坚。雕镌作样,多为凤鸟龟龙之属,及诸器之样,方圆随其大小,金石篆隶镌之”。制好的澄泥砚“坚而不燥,细而不滑,发墨之功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