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何以式微?
“写意”这个词在中国画里特别玄乎,因为它的意思不是指简单的“写意画”——那种提笔就画的草率、放浪、不拘小节……的泼墨画法;也不是说工笔画就不是写意画法了。 “写意”是中国画里一个极其广泛的审美范畴,这个概念似乎很难捉摸,但是又无处不在。 中国画里的“写意”可以理解为——在造型上,对于形似的要求可以不追求尽如人意,允许并欣赏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在笔墨章法上,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思维运动规律自由挥洒,只要运笔过程中情绪到位,线条中有感情波动,即使偶尔乱头粗服也不为过。 中国画里的写意是相对工细的线条、满纸密密麻麻点墨而言的,它更倾向于一种写意的精神,这是一种基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绘画风格。这种画风既区别于西方油画,也有别于日本山水画。 这是由中国绘画的特殊材料工具决定的。国画颜料和宣纸都是一次性用完,无法像油画那样可厚涂可擦抹,也不能像水彩颜料那样分次渲染。笔法也是一笔下去,不可能像版画或是印刷术那样复制。所以中国传统画法讲究“次第”,就是一笔跟着一笔,每一笔都须得踏实。这样的画法自然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是会进入到画面中的。这种有节奏的画面会给人一种和谐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形准了,笔法自如了,画家就可以在这基础上加以发挥,画出充满作者个人情趣的、富有韵律感的、写意的样子来。
当然,要掌握这种写意的方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长期的规范练习才能逐渐找到感觉。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即使再有灵感再喜欢画画,也很难真正画出一幅好的写意作品来的。 至于题主所说的“如何重拾这种技艺”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技”是在“艺”的基础上才能谈论的问题。所谓“写意”的精神,其实是建立在传统基础的上的。失去传统这方沃土,所谓的“写意”就只能是无本之木而已。
一是受西学东渐与改造传统文化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进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改造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势所趋。西方近代以来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工业革命在西方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西方油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法国学院派画家安格尔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关系、德拉克洛瓦的色彩与笔触、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人的光色、笔触与图式,乃至梵高、高更、塞尚等人的表现性和主观性油画技法和审美特质,其科学的、理性精神的、造型的、严谨写实的、色彩光效应的、主观表现性油画,都具有鲜明的实证性、科学性和理性色彩。他们与传统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审美体系,彼此之间具有巨大的反差。在当时那种特定环境下,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强势进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撞击和挤压作用,也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具有写意精神的以文人画为圭臬的中国画,其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表征的意义一度引起人们的质疑和忧思,认为阻碍中国画的改造和发展。正是在此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画写意精神才逐渐淡化并开始式微的。
二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写意精神是受政治语境的挤压和压制的结果。20世纪中国历经革命的洗礼,战争的破坏,使得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存亡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政治权力的强势话语体系的主导,与之格格不入的中国画的文人写意精神在中国革命中成为改造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以徐悲鸿为旗手,大力提倡和倡导引进和学习西方写实主义造型体系改革和改造中国画,中国画以写实性、革命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为政治服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建国后是作为工具性、从属性、服务性而存在的,不可能成为主流。因此,中国画的写意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政治语境和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
三是20世纪以来,随着文人画家的社会阶层和文人画的消亡或隐退,中国画的以写意精神为旨归的创作体系开始走向衰落,是其写意精神式微的直接原因。写意中国画是通过造型、结构、笔墨、图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修养和文化品格。其中笔墨构成是表现作者意志、情怀和审美情趣的思想外现和象征,因此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对人的意志和精神的自由抒发。所以,其笔墨语言所传递的作者意志是通过其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品格所浸润出来的,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以文人学养为基础和支撑。而20世纪以来,能够承载写意精神的文人消亡,也是中国画写意精神衰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