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有几家银行?

郝雨钊郝雨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父亲说他们当时在银行系统工作,具体他是在那个部门我忘了,反正不是银行会计。 说1980年有4000多亿货币,我听着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爸让我去查,我发现1979年全年货币发行量是2563亿元(当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大概是3418.9亿美元),到1980年才3336.4亿元。也就是说比1979年增加了不到25%。

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一切物资都按计划供应,工资也是固定数额,人们买东西要凭票证,不像现在这样刷个银行卡就ok了。当时人们普遍生活水平还不高,消费也很理性,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买个几百块钱的衣服,也觉得无所谓。所以那时候的通货膨胀率不高。我记得当时买自行车还要凭票,据说为了限制购买自行车的行为,各地还出台了不同的措施,比如在车上刻上车主的名字和身份证号之类的。

8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出现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情况。为刺激经济复苏,央行开始大量发行钞票,但效果并不明显。 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通货紧缩成为主流。物价持续回落,企业盈利水平降低;流动性差,社会投资萎缩。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连续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并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大量货币,促进市场的流动性增加。这些政策措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01年起,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列车”,GDP每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才有所减缓。到了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首先,过量的货币供应量使得人民币贬值,人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其次,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需要解决。最后,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单一,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忽视了内需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国的银行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也非常齐全,不会再像80年代那样盲目信印扩张信贷来驱动增长了。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声兴黄声兴优质答主

1980年1月1日起,我国将原来农村信用社和生产社合并的“双轨制”改为分家办学、分家经营、独立核算。这一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于银行之外的独立金融机构,它与农村信用社生产社合并是“双轨制”,就是既有独立于农村信用社之外的银行,又有与银行无关的农村信用社。而分家办学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合办的省、县两级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合办的农村信用社,不再合办、不再合并。农村信用社实行独立核算,单独考核,它与农村信用社生产社之间仍然分家经营,农村信用社仍然坚持只贷不存,只存不贷,存贷分开的原则。

1980年1月,农业银行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4季度经营情况汇报会议,会议总结了1979年的经营情况,并对1980年的工作提出了意见。1979年农业银行加强了经济核算和劳动工资,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切实加强劳动工资管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农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经济责任制,建立了工资、奖金与经济效益浮动挂钩制度。实行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实行了浮动工资,即在基本工资外,按一定比例提取一定数额的浮动工资,实行了工资与效益挂钩,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79年,职工的工资水平比上年增加了8%,有的地区增加了25%~30%;实行奖金与效益挂钩以后,职工的收入,特别是骨干业务人员的收入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